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156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湖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9
鲁瑞——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养育了成为现代著名作家的鲁迅,同时也以她母性巨大的力量决定了鲁迅大半生婚姻的不幸。1906年,正当鲁迅受“画片”刺激准备“弃医从...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199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女作家廖若晨星,屈指可数。若将她们粗略地按代排列,从五四到建国前,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各领风骚七八年。就萧红而论,(?)崛起于文坛...
[会议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 年份:1996
民国初年孙中山的政治体制新创与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展开,是中国告别传统走向现代的开始,也是中国现代化的真正起步。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界精英,在告别传统和"社会动员"这...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1998
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写一本书的愿望已有几年了。当1996年11月着手这一工作时,才发现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一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知识语境和他们自身学识的专业化程度的高深、广博,从知识......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1998
《学衡》是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刊物,围绕该刊形成了“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文人群体。本文着重展示几个代表人物的文化理想和道德操守,并揭示其个体命运...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取向沈卫威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本是不同的所指,但它们有一个内在的血脉相连关系及必要的发展路径.前者的重心在于“文化批判”和“文化重建”......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新发现茅盾(沈雁冰)致胡适四封信──茅盾从新浪漫主义向写实主义转变的契机沈卫威茅盾主持《小说月报》,首倡为人生的艺术。在他从倡导新浪漫主义向写实主义转变之前,胡适起了决......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民国档案 年份:1994
胡适1927年5月自日本回到上海,他的好友,理想主义的浪漫诗人徐志摩正在筹办新月书店,创刊《新月》杂志。胡适归来,徐志摩马上拉他入股,任董事长。...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随着 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 ,人们普遍感觉到 ,现代文学研究在 80年...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0
《学衡》是二、三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性刊物,是世界范围内反现代化思潮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代表人物大都在欧美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学贯中西。这里重点探讨《学衡》的灵魂......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新文学史料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94
胡适对徽州文化的继承与超越沈卫威地域性徽州学术的发生、发展、兴盛,依赖于其丰厚的文化基础,而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上的--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商的经济资助;精神上的--"新儒学......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新儒学伦理与徽州文化精神──胡适的文化背景论沈卫威一、文化控制与自我超越当马克思以清醒的历史意识,审视法国大革命,瞄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他发现“一切已死的先......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现代文化意义上的阐释沈卫威辛亥革命,帝制轰毁,以1915年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勃起,揭开了现代历史新的一页。“新文化”是一个宽泛的......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心理学探新 年份:1990
若问鲁迅小说创作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最鲜明的人物群象、最典型的环境和与之相应的形象世界的底蕴是什么,答案:阿Q、看客、未庄和国民性灵魂;若问鲁迅小说中最鲜明、...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89
历史上的白山黑水曾养育过无数勇敢勤劳的人民,却不曾养育出自己的杰出作家、诗人。本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事变后那个外敌入侵,民族蒙难的岁月,萧军、萧红、舒群、...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1917年1月号《新青年》刊出了胡适的论文《文学改良刍议》。其中“八事”的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1987
1938年,由于上海沦为孤岛,南京陷落,武汉一时成了抗战初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崛起于上海的“东北作家群”也迁徙到这里。“文协”成立前后,东北作家在武汉有十人之多。由...
[期刊论文] 作者:沈卫威,,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1987
崛起于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间的东北作家群,表现出了大体一致的政治倾向和时代审美需要——写东北血与火的生活,抒发泣、怨、诉、怒的情感,以唤起全民族的反抗意识。...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