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安全与生态文明

来源 :第十一届长三角能源论坛—推进雾霾源头治理与洁净能源技术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1984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安全面临的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资源,土壤资源等方面,为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精神、新目标、新措施,当务之急要以绿色哲学与思维,对我们传统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形态进行深刻反思,提出创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创新发展方式,坚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新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要把环境作为资源来保护,要把环境作市场来培育,要把环境作为资本来运作,变环境为资源、变资源为资本、变资本为效益。“师法自然,别无二门”。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目前脱硫吸收塔存在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吸收塔增效装置,介绍了增效装置的结构特点.以某一脱硫增效改造工程应用实例,分析增效装置在提高二氧化硫脱除率、降低脱硫电耗方面的情况,说明该吸收塔增效装置的明显节能减排作用,且装卸方便,投资低,运行费用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动汽车太阳能与交流电网的协同充电设计方案,以太阳能供电优先,交流电网为辅的协同充电技术,达到节能低碳绿色充电的要求.本文叙述了该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供电切换设计、太阳能MPPT最大功率点设置和电动汽车充电控制设计.
本文结合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情况,简要介绍了动力电池的失效机理,针对不同电动汽车商业运行模式,提出了生产者回收体系和电池租赁体系两种动力电池回收方案设想,并对不同的动力电池原料回收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分析了国内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现状,指出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针对我国废旧动力电池现状,提出改进意见与方案.
本文提出了现代实体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想,重点研究新技术和现代实体经济产业体系的特征、内涵及其关联性,并应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产业关键技术和现代实体经济产业基本面的情况作了初步梳理,探讨以产业关键技术革命与突破引领现代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思路,探寻绿色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指出在国内上海在绿色能源产业领域具有领先性,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等方面。就绿色能源产业,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
热负荷的核实及确定时间分配关系是火电厂供热机组的节能评估中需要理清的难点问题,特别是既有工业热负荷又有采暖热负荷的机组,这也是供热机组的节能评估有别于纯凝式机组节能评估的显著特点.热负荷的核实关系到热电厂采用的抽气量及抽气参数等是否合适,几个时间的确定关系到采暖期及非暖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本文以某350MW热电联产机组为例,简要介绍在进行热电厂的能评时,核实项目的设计热负荷、确定采暖期及非采
本文通过对某热电厂热网案例的分析,介绍了管道长距离输送蒸汽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管道长距离输送蒸汽工程中实行的一系列节能技术,指出管道长距离输送蒸汽主要把握好热负荷、压力降和温度降、投资这三个关键点。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加重了民众对自然资源过度消费和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焦虑.提高能效水平,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可以大幅度降低碳和有害物的排放,我县工业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节能技改力度,取得可喜的成绩。他们的经验做法并不因时空而失去现实的指导意义,坚持节电为重点,坚持节能技术改造,创新驱动,掌握运用电机容许温升的技术标准,科学选用功率较小、拖动负荷略大的电机,
配网10(20)kV开闭所的土建设计及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及维护管理.其中危害最大为室内潮湿、闷热、灰尘及化学污染等环境生成,造成一次设备氧化,产生电晕严重放电,设备绝缘性能下降,严重危及开闭所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运行.按浙江省电力公司标准化设计汇编—配网工程通用设计要求,开闭所土建必须满足防潮、防水、防讯、防洪、防尘、防晒、通风及消防要求。为此,根据当地环境,结合设备运行实
通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能力,国内需求,对外依存度和替代途径的分析,给出未来石油天然气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在油气资源发展的大方向下,提出我国未来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的五个主要方向。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作为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展示我们已在深海勘探、开发、装备和基地建设领域取得的成绩,着重对我国未来深海油气战略的目标、布局和重大举措进行阐述。
会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态势极为严峻,突出表现为中东部地区重度雾霾现象频发,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多领域、全过程扎实工作,特别是要多措并举打好雾霾源头治理攻坚战,提出要全方位推进节能,消灭雾霾源头污染,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雾霾源头污染,着力技术和制度创新,保障雾霾源头治理,通过政策标准统一,保证措施行动统一,为推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