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合作中我国风险防范法治建设--以福岛核泄漏为背景

来源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受强震的影响,日本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一时核危机的阴云笼罩着全球,爆发了又一次的全球范 围内关于“核能安全”的讨论,各主要有核国家或者至于发展核能的国家一时被推倒风口浪尖。我国作为一个有 核国家,在邻国的国难前,在给与积极帮助的同时,也在积极对国内核电站进行更为仔细与严格的检查,不仅 如此,也引发了我国关于风险防范法治建设的思考。
其他文献
福建上杭县紫金山铜矿污染汀江事件是一个较严重的环境风险事件。本文通过分析紫金山铜矿污染汀江 事件产生的原因,找出教训,提出环境风险事件的防范立法建议。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 价文件应当向社会透明化公开、明确国家秘密的范围、衡量标准和完善定密程序、环境犯罪刑法重构、绿色证 劵环境经济政策等。完善环境风险事件的防范的法律制度。
环境风险防范的内容包括环境风险的预测和防止。它要求我们根据突发环境风险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 性及后果的不可逆转性,对突发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后果进行预测,并据此采取应急措施,努力避免造 成大量损害。实践中我国环境风险的防范缺少法律层面上的支撑,相关的法律机制并不完善。因此这要求我们 完善包括预警监测机制、评估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在内的环境风险防范法律制度,从而能使 得我们根据以往
环境风险防范原则对科学不确定性的反思、成本效益的考量是近年环境法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在工业快 速发展带来超越国界危险的今天,环境风险防范原则在风险治理中体现了更强的适应性和延展性,迸发出新的 活力。本文就风险社会现状、风险防范原则的发展历程和深度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我国应对风险社会应采取 的措施,为保障人身健康、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探索制度化解决途径。
随着全球规模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安全已成为21 世纪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目标。目前,生态 安全问题作为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导致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国际安全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并改变了世 界的安全体系。由于不重视原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状况及其演变规律,不充分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能力,而过分强调施加人工措施,一相情愿地去建设一个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新系统,不重视自然规律,这 些生态安全问
生态损害索赔不仅存在赔偿范围难以确定、缺乏兑现的充分保障等法律和技术上的难题,而且生态损害 赔偿的局限性,使得事后救济的思路不能也不应作为保护海洋生态的当出之途。鉴于我国现行法无法有效规制 造成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行为,故另辟蹊径,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指导,探寻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新路 径。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及其法律化作为应对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法律问题的理论与方法指南,全面 分析综合生态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生存问题之一。本文在这里把环境问题放在风 险社会的框架之下进行讨论,讨论的侧重点集中在由环境风险引起的气候变化方面上。笔者认为,社会风险本 身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环境问题及由它所引发的环境风险更不可小觑。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全球气候问题 目前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而且可能是未来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之一。关注气候变化已经不是哪 个国家的兴趣使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环境危机、突发环境事件有增无减,究其原因是环境问题有着高科技背景,环境 决策存在很大风险,一旦环境风险变现,就成为了灾难。环境风险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为了增强风险 分配的可接受性,制度的制定和决策的选择必须有民主化的程序来保障。本文在我国社会风险问题凸显的背景 下,阐述了环境风险的内涵,分析了环境风险的成因,提出了规避环境风险的策略。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安全的重大问题,我国的生态破坏状况也越来越严重, 这不但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在借鉴外国生态安全立法经验的 基础上,对完善我国生态安全立法提出了建议。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并且严重制约到了我国经济发展。鉴于此,必 须重视对生态安全的保护,本文就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对于保护生态安 全所应采取的法律保障。
生态安全问题在环境保护领域已受到广泛地关注,大多数学者主张我们应制定一部专门性的生态安全法, 但笔者认为目前匆忙立法对于保障生态安作用有限。本文提出生态安全是环境保护的价值目标之一,生态安全 权是环境权的一部分。文章在探讨生态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生态安全的价值等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应从赋予公 民生态安全权的角度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就公民生态安全权的确立提出了具体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