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不同恢复时间对mTOR及其下游信号蛋白表达的作用

来源 :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骨骼肌”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_landico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mTOR及其下游信号分子S6K和4E-PB1在肌肉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跑台作为运动负荷方式,观察运动不同恢复时间对mTOR、S6K和4E-PBI信号分子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雄性、SPF级、8周龄SD大鼠,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只)、1h恢复期组(6只)、6h恢复期组(6只)、12h恢复期组(6只)、24h恢复期组(6只),每笼6只,温度23±2℃,湿度654-5%,光照12 小时/天,自由取食及饮水,保持垫料清洁干燥。实验前所有动物均未进行过跑台运动。动物在跑台上进行14天的训练。结论:mTOR与S6K和4E-BPI磷酸化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运动诱导mTOR蛋白表达的增加,S6K和4E-BP1蛋白表达也随之增加。运动诱导的S6K蛋白表时间较4E-BP1蛋白表达持续时间长,S6K蛋白表达的峰值晚于4E-BP1蛋白表达的峰值。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线粒体功能障碍在醛固酮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及其上游调控分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对醛固酮(Aldosterone)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论:醛固酮可诱导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其可能机制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SIRTl/PGC-1 a轴可能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醛固酮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
目的:探讨高住低训对骨骼肌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2月龄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常氧安静(C)、常氧运动(E)、低氧安静(H)、高住低训(HiLo)四个组,每组又分为1天、7天、14天和28天组。荧光定量PCR检测Murf-1, MAFbx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泛素化蛋白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3-MH和皮质酮含量。结
目的:探讨健脾补糖对过度训练脾虚大鼠骨骼肌MAPK信号转导系统中的P38、ERK的影响,为寻找中西医结合加快运动疲劳的恢复手段提供思路。方法:将7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运动健脾组、运动补糖组和运动健脾补糖组。各运动组将进行为期6周递增大负荷游泳训练,在每次训练结束后1h内分别灌胃蒸馏水、四君子汤(3.4g/KgBW)、葡萄糖(3.0/KgB W)和四君子汤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大负荷运动后大鼠腓肠肌自由基代谢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肿瘤坏死因子TNF-a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均衡分为安慰剂组(A组)和用药组(B组),两组又各分为安静对照(A0, BO)、运动后即刻(A1, B1)和运动后24h (A2、B2) 3小组。B组按15mg/kg每日灌服10mg/ml原花青素水溶液,A组灌服等量蒸馏水作为安慰剂。两周后,除A1, B1
目的:为客观评价肩部损伤发生与低负荷、重复上肢提举运动的相关关系,本研究运用表面肌电描记(sEMG)和Lifemod人体动力学仿真分析技术,探讨并分析了低负荷上肢提举运动下肩部肌肉生物力学特征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选择10名在校研究生作为实验对象,运用Biovision表面肌电仪和Lifemod动力学仿真软件等仪器,测量与评价了10%-1RM(1 Repetition Maximum,1RM)负荷下
目的:通过增加安静状态下大鼠骨骼肌中总的肉碱含量(通过胰岛素介导对肌肉中肉碱运输进行刺激),从而旨在减少大鼠骨骼肌中的糖酵解,增加肝糖原的贮存,并且进一步通过测定大鼠血浆游离脂肪酸(FFA),血浆及肌肉中肉碱含量,肌肉线粒体中肉碱脂酰转移酶I(CPT I),血清甘油三酯含量等生化指标,研究骨骼肌中脂肪氧化及肉碱的代谢状况;同时监测大鼠血乳酸(B)含量。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安静
目的:通过建立一个中强度和高强度运动模型,观察mTOR及其下游信号的变化规律,深入探讨急性运动后骨骼肌蛋白合成的规律。方法:SPF级8周龄雄性SD大鼠,动物进行一周的适应性喂养和适应性训练后分为三大组:安静对照组、中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MHC、mTOR ( Ser2448)磷酸化、p70S6K (Thr389 )磷酸化和4EBP1 (Thr37/46)磷
目的:通过一次性运动观察PGC-1α作为一种核受体辅助激活剂,是否可以诱导NRF-1/2的基因表达,并且提高mtTFA的基因表达,从而促进骨骼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探究PGC-1α在外界信号和线粒体基因转录之间的重要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2只,平均体重为324士23.26g,随机分为7组,即安静对照组(NC)、运动后即刻组(E150)、运动后3小时(Ep3h)、运动后6小时(Ep6h)
目的:通过给SD大鼠注射AMPK激动剂AICAR,提高大鼠骨骼肌中AMPK的活性,探讨AMPK活性变化对Akt-Fox03信号通路及骨骼肌蛋白质降解的影响。方法:4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根据大鼠用药后的取材时间分AICAR注射后1h、2h和7h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共4组,每组6只。大鼠分别于AICAR注射后1, 2, 7h时间点称重,用质量分数2%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注射剂量为0
目的:观察联合抗氧化剂干预对运动员一次性大强度离心运动后不同时相血液IL-6、CK、CK-MM、LDH、T-AOC、SOD、GSH-Px、MDA和肌肉疼痛等级等指标的影响;探讨联合抗氧化剂对运动员抗氧化能力、氧化应激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以及减缓运动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机制。方法:运动员16名,随机均衡分为2组,对照组(安慰剂组、n=8),从运动前2周到运动后2天每天口服安慰剂;实验组(联合抗氧化剂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