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大鼠面神经不同致伤模式下面神经元变化的差异,为针对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进而进一步为临床神经损伤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建立大鼠面神经茎乳孔处压榨、切断、抽脱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行Cresyl Violet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AT)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受损侧面神经核团内神经元空间形态学上的变化,比较不同模型中受损神经元的差异,对核团区CHAT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并以手术侧与对照侧阳性神经元总数的比值表达活性神经元比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resyl Violet染色结合ChAT免疫组化显示压榨伤后,神经元并不表现出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仅在早期合成CHAT能力下降,随后又逐渐恢复。切断组和抽脱组神经元功能为永久性失活,但切断组失活的神经元在28天内仅仅是发生凋亡前形态学变化,并未类似于抽脱组彻底死亡。
结论:上述结果提示,面神经切断伤模型消除了靶器官对受损神经元的逆向性营养作用,且神经元在早期未发生彻底性死亡,而是进入功能上的"休眠"状态,更有利于研究面神经损伤后的核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