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观测影响研究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inlov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合肥、肥西和肥东3个气象站点为基准点,利用覆盖合肥的MSS、TM和ETM数据和GIS技术提取了近30年来合肥观测场1km、2.5km、4km以及合肥市区20km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信息.对比分析了1970-2008年合肥站与肥西、肥东站的年平均、最高和最低3项气温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建立了合肥观测场LUCC与气温的回归模型并作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合肥建成面积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了气象观测场"进城"而先后进行搬迁的现象.1979和2004两年合肥观测场搬迁至郊区,城郊气温温差明显变小.1979-2003年期间,合肥观测场由于受到城市扩张影响显著,合肥站3项气温的增温速率均明显大于肥西和肥东站3项气温增温速率,合肥相对于肥西、肥东的热岛增温速率较大,且温差也较大.不同缓冲区LUCC与气温的回归模型表明,合肥观测场1km、2.5km的缓冲区LUCC对3项气温变化影响均不显著.类似地,4km缓冲区LUCC对最高气温变化的影响也不显著,而对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则有显著影响.具体地,建成面积的增加对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有正贡献;而农田、植被、水体的增加却对对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存在贡献.
其他文献
在我国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全国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全国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了全国及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的月、季、年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国家站和参考站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国家站资料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效益评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好的效益评估可以帮助确定发展重点以便更好地调配有限资源,了解用户需求并发现能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途径,从用户角度提出衡量各类项目和业务系统的检验标准,找出用户与气象部门之间的敏感部,使社会影响最大化,预测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用户需求,并提出适应途径,向"投资方"(政府、公众、企业)展示自身的价值.本文认为预报准确率并不是影响效益大小的唯一因素,脱离
Surfer软件具有较完美的数据处理和显示功能,本文介绍了Surfer的主要功能、Active自动化技术及其与VB应用程序的接口,并利用该接口技术将VB的强大软件开发能力和Surfer强大的绘图功能相结合,同时在完成跨区域Blank文件的基础上,实现不连续区域气象数据的自动绘制,文中给出了辖区为两块不连续区域的广州市萝岗区气象资料的绘制成果图件的实例.
本文利用美国环保局开发的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Models-3对珠三角地区一次热带低气压引起的光化学高臭氧污染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控制试验取得良好模拟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前体物排放量的增减敏感性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在不同的一次污染物排放情景下,对珠三角地区低层臭氧峰值的强度、出现时间、出现位置等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区域内低层臭氧峰值与易挥发有机化合物(Volati
由于气象部门监测和预报的气温是百叶箱内的温度,造成与室外裸露的气温差别较大,特别在夏季和水泥面上的温度相差更为明显,常使人误解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是否准确?为使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提高服务的针对性、适用性,利用三年的百叶箱内温度与水泥露面温度的对比观测实验,开展了水泥露点温度预报研究.通过对南平的气候特点分析,利用2006-2007年完整的二年对比观测资料做为建立预报方程,把水泥露面温度的预报
运用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在台风"鹦鹉"外围下沉气流影响下深圳城市、山地和丘陵小气候区的温度、相对湿度和舒适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小气候区夜间最低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日较差减小,丘陵减小最明显,其次是山地,城市变化不明显;各小气候区最小相对湿度增大,而最大相对湿度减小,山地相对湿度受影响最大,丘陵次之,城市第三;丘陵舒适度受台风下沉气流影响最大,"炎热"和"较热"频次明显增多,但是"酷热"
本文根据1950-2009年高雄市各季及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和R/S分析法,分析了近60年来高雄市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对其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年及各季的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近60年来均呈上升趋势,未来将继续升高.平均最高气温在冬季变化不大,年及其他3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升高趋势明显;未来年及各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保持不变.年及夏半年降水量略有增加,冬
利用柳州市1951~2008年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8年柳州市汛期(4-9月)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柳州市汛期降水主要呈波动性变化,线性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前汛期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近58年约增加了87mm,后汛期雨量则总体呈下降趋势,近58年约减少了89mm,因此前汛期有变涝趋势,后汛期有变旱趋势.近58年柳州市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周期为20-
根据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站近49年(1961-2009)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建立石河子地区年日照时数序列,利用3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灰色预测等方法,全面分析石河子地区近49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的倾向率为6.9h/10a;年日照时数近49年来极低值出现在1987年,最高值出现在1961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
统计位于浙江中部沿海的大陈岛气象站26a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其大风日数、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主导风向、风力等特点,得出浙江中部沿海大风的如下结论:1、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大,多大风年的大风日数是少大风年的2倍;2、具有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冬季以偏北大风为主,春夏季偏南大风增多,盛夏以偏南大风为主;3、偏北大风最多、其次是偏南风、偏东风和偏西风较少;4、8~9级大风为主,约占大风总次数的92%;5、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