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Ⅰ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来源 :第14次全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qianlan987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扰素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控作用,受到日益关注.近年来又发现许多新型的Ⅰ类干扰素,其结构或功能与IFN-α、β相似,但各有其特殊性.而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和DNA重组技术的发展,这些新型Ⅰ类干扰素基因均已被克隆.本文着重阐述了这些新型Ⅰ类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Timothy综合症的发现和临床体征特点,探讨了Timothy综合症的遗传规律及病程,阐述了Timothy综合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本文探讨了心律失常的治疗观念变化发展,从期前收缩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论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展望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发展趋势。
本文介绍了左室电极导线置入技术中相关器械的定义,如鞘管、导向导管、导引导管等,论述了经冠状静脉窦置入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操作步骤,讨论了置入径路及粪袋制作。
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在人群中的总体患病率低于5/10000,但因其致死率高而备受关注。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可分为原发性心电紊乱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两大类,前者包括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BrS)、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短QT综合征(SQTs)、特发性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等,后者指心肌病伴发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包括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
心脏电生理检查广义上应包括无创与有创电生理检查,包括体表心电图、心电向量图、信号平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电位标测图、食道或心内电生理检查等。但通常是指在心导管室由电生理医师进行的有创心内电生理检查,是应用同步记录心腔内或体表心电图结合程序电刺激等方法来研究心脏生物电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协助选择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与研究
本文介绍了心脏不同步运动的定义、分类及引起心脏不同步运动的疾病,论述了超声评价心脏同步性运动的方法和标准,讨论了超声新技术对心脏不同步运动研究的临床应用,探讨了超声评价心脏同步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半个世纪来,人们对房室交界区解剖和电生理特点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究其原因,该区域的解剖及电生理与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近十余年来的基础研究及导管消融治疗AVNRT的实践经历,使人们对房室交界区的解剖和电生理特征及AVNRT的发生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甚明了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本文论述了长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的机理和特点,探讨了基因突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体细胞基因突变在心房颤动发病中的作用及T波电交替在心律失常危险分层中的作用,介绍了导管消融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抗房颤的研究进展。
目的:从大肠杆菌破碎液中制备重组人干扰素βser(rhIFNβser),并对SARS病毒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发酵收集菌体,经高压匀浆破碎收集包涵体、有机溶剂抽提、酸沉淀、柱层析纯化重组蛋白,通过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其对SARS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纯化的rhIFNβser的纯度超过95﹪,比活性超过2×10IU/mg蛋白,并且在体外对SARS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研究制出了rhIF
目的:研究并比较基因工程α2b干扰素及基因工程α2b干扰素脂质体抗鼠肺敏感株流感病毒A/FM/1/47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鸡胚接种法和小鼠滴鼻法.取9日龄SPF种蛋鸡胚繁殖病毒并测EID,取14-15克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测LD.首先,取鸡胚随机分三组2组实验,1组对照,按组分别接种0.2mL干扰素、干扰素脂质体及生理盐水,35℃孵育6小时后接种EID剂量的0.2mL流感病毒,继续孵育72小时后取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