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自2005 年开始实施,至2010 年,共成功触发负极性闪电22 次。本文分析了触发闪电中有实测电流结果的23 次ICC 脉冲和63 次M 分量,并对电流波形参数进行了统计。从电流波形上看,ICC 脉冲和M 分量均呈相对对称的V 型,且二者均发生在相对平稳的背景连续电流上。统计得到ICC 脉冲和M 分量电流峰值的分布范围均较大,分别为23-6700 A 和21.6-7000 A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出 处】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自2005 年开始实施,至2010 年,共成功触发负极性闪电22 次。本文分析了触发闪电中有实测电流结果的23 次ICC 脉冲和63 次M 分量,并对电流波形参数进行了统计。从电流波形上看,ICC 脉冲和M 分量均呈相对对称的V 型,且二者均发生在相对平稳的背景连续电流上。统计得到ICC 脉冲和M 分量电流峰值的分布范围均较大,分别为23-6700 A 和21.6-7000 A,二者电流峰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与几何平均值相差达到一个量级。统计得到ICC 脉冲的电流峰值IP,电流10%到90%上升时间T10%-90%,半峰值宽度THPW,持续时间TW,转移电荷量Q 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90 A,437 μs,712 μs,2.50 ms,100 mC,M 分量的对应参数结果分别为276 A,251 μs,242 μs,1.21 ms,101 mC。较M 分量而言,ICC 脉冲的电流峰值相对较小而时间参数则相对较大,该趋势与M 分量中电流峰值与时间参数的基本趋势相一致。根据ICC 脉冲和M 分量电流波形的相似性及对二者的波形参数统计结果的分析,ICC 脉冲和M 分量可归为同一类型,即M 分量类型的电流脉冲。通过对本文观测结果与其他研究观测结果的对比,发现高建筑物中上行闪电的ICC 脉冲和M 分量的电流峰值比人工触发闪电中相应脉冲的电流峰值更大,而上升时间、半峰值宽度、持续时间参数等则较小。人工触发闪电的ICC 脉冲和M 分量的物理过程,与高建筑物中上行闪电的ICC 脉冲和M 分量的物理过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其他文献
针对限压型电涌保护器的老化、劣化问题,通过对电涌保护器内部器件ZnO压敏电阻老化、劣化的理论分析,得出其原因是由于内部的离子迁移导致肖特基势垒畸变而引起的.对ZnO压敏电阻进行直流、交流及冲击老化试验,发现老化、劣化后ZnO压敏电阻的压敏电压发生变化、漏电流有增大的趋势.直流老化存在一定的逆老化过程,直流老化后伏安特性曲线发生不对称改变,而交流老化与之相反;冲击老化后伏安特性曲线存在漂移现象;整个
本文从保护溪口旅游景区的设施及人身安全考虑,认为施工方应在认真调查现场的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后,根据被保护物的特点运用综合防雷的观点设计出对该景区古建筑物、古树名木、客运索道的防雷措施,并针对防雷设施的维护提出了建议。
为了研究雷暴云中高温区次生冰晶浓度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和电过程的影响,本文根据模拟个例的地理位置更新了原有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的初始冰晶核化公式;并在模式中的-5℃温度层上均匀播撒了4km*4km*0.5km的四个不同浓度的自然冰晶,对雷暴云各种水成物粒子;起电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播撒浓度下,繁生冰晶与增加的自然冰晶呈现正相关,不同的播撒影响了Hallett-Mo
为了解决传统模块式电涌保护器设计方式过于单一、防护过电压效果不理想与工作年限不长等问题,根据铁道部门信号机房配电系统的过电压防护要求,依据IEC 61643-21:2000《低压冲击保护装置第21部分:连接到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要求,设计了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管、氧化锌压敏电阻片与瞬态抑制二极管进行并联组成的三级复合结构的电涌保护器,通过PSpice仿真分析与研究,结合实际
本文通过对新旧规范的对比,详细列出了新规范中修改和新增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修改了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包括"爆炸危险环境"、"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划分防雷类别的阈值变化、预计雷击次数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与计算方法的调整等.2增加了防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内容.3修改了防侧击雷的内容.4修改了浪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包括SPD安装位置、波形、参数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5修改了部分建筑物对电源
雷电灾害被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雷暴与现代经济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本文采用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1974-2013年的观测资料,应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近40年高淳总雷暴日数在年际上显现减少的趋势,约以3.04d/10a的倾向率减少;各季节雷暴发生概率也存在差异,四季发生次数从多到少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月雷暴日数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集中在6-
本文利用1952-2013年常州观测站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常州雷暴近62年的年代际、年际、季节、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小波变换对常州雷暴的周期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14年的雷暴日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从年代际来看,总雷暴日数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1.5倍,年代际间差异显著.60年代之后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的.(2)从年际变化看,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1.5天,大多数雷暴高发年份集中在
雷暴是发生在大气中伴随有狂风、暴雨、冰雹和雷电等激烈的天气现象,雷电是其中最强烈的一种.雷电所带来的瞬时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会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豫西南地区包括南阳、驻马店、信阳等县市地区,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易有强对流天气产生,属于河南省雷暴的高发地区.研究豫西南地区雷暴时空特征及其潜势预报,有益于掌握当地的雷电活动规律,为地方政府防御雷电灾害提供有用的依据.本文首先
本文简单介绍了闪电定位的基本原理和象山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由于定位系统自身的原因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提出了电流强度、回击过程中闪击数、回击间隙时间间隔、相邻击地点的距离差等的筛选修正方法,处理后的闪电定位仪资料显示出各月雷暴日与人工记录资料、大气电场仪资料的相一致.然后对经过修正的象山地区的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象山地区的地闪的各项时空特征,并简单分析相关原因.
采用系统收集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小流域地理地质环境、野外现场调查、分析小流域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评价小流域山洪灾害易发程度与危险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全区小流域山洪灾害易发程度与风险区划图和小流域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建立小流域降水量、山洪淹没水位与受淹农田面积、受灾村镇人口的量化数据关系图表等。建立小流域山洪灾害动态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准确预测和评估山洪发生、发展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