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都市功能的日益多元化和现代农业功能的日益扩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提出了都市型农业的概念。都市型农业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观、农民生活全面实现了小康、城市对农业的非生产性功能需求日趋强烈的条件下,为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标不仅是实现农业生产性功能内部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实现农业功能的调整与拓展,特别是在"生产性功能"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生活性功能"和"生态性功能",率先实现具有都市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并使现代化的大城市成为"有农"的都市。
适应北京城市需求的变化,北京市政府在1998年提出“六种农业”来指导郊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六种农业”分别是:设施农业、籽种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2004年北京市政府的文件正式使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来概括北京市农业的功能。2005年4月的北京市“三农”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种农业”的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四种农业”分别是:籽种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科技农业。根据会议要求,北京市农委于2005年1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意见(讨论稿)》。“四种农业”的发展方向,对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恰当的定位,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
适应北京城市需求的变化,北京市政府在1998年提出“六种农业”来指导郊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六种农业”分别是:设施农业、籽种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2004年北京市政府的文件正式使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来概括北京市农业的功能。2005年4月的北京市“三农”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种农业”的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四种农业”分别是:籽种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科技农业。根据会议要求,北京市农委于2005年1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意见(讨论稿)》。“四种农业”的发展方向,对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恰当的定位,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