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雷电预报预警方法分析

来源 :第七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ga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电的空间分布受盛行气流、天气系统、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漯河位于河南中部,沙澧河在市区交汇,本文统计分析了1960年-2005年漯河市雷暴观测记录资料与近10年地面到高空形势,年均雷暴次数为28.5,属于多雷区。当Cb云中积累了足够强的正负电荷时,使某处的电场强度达到击穿的值,产生雷击,从而给自然界造成影响。
其他文献
慈溪市位于杭州湾南缘,滩涂、平川、山丘纵横交错,地表地质结构错综复杂。由于其独特的地表地质结构,对雷击灾害的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特殊地表地质结构的形成,阐述了雷击灾害的分布,并对落地雷击分布与下垫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综合指出:我们发现下垫面性质决定地表层土壤电阻率。不同的地表层土壤电阻率梯度对引雷入地有较大的影响。在地表层土壤电阻率梯度大的区域,即下垫面“锋面”,其遭落地雷击的概率远大于
本文选取代表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三类飑线系统--拖曳层状型(TS)、先导层状型(LS)、平行层状型(PS)的3次强雷暴过程,利用天津塘沽多普勒雷达资料、京津冀ADTD型地闪监测网资料和北京探空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运用粗网格化分析方法,分别以飑线系统整体和飑线系统上局部的强回波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闪频数/6min与雷达回波顶高ET的关系,找寻雷电预警指标。
本文从地球运行轨道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入手,解释了春夏多雷击而秋冬少雷击的根本原因,并对中国雷电应用研究的新方向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雷电机理之雷电形成的电子波假说进行了分析。随着现代电磁波理论的不断发展,对电磁波这种物理现象认知的不断加深,认为雷电发生和积累的实质上是一种电磁波的积累和激发的过程,这种观点在现在也在不断形成当中。电磁波存在于各种物质当中,物质燃烧向外辐射的能量,实质就是以电磁波的方式发射出来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技术,本研究揭示了自动气象站电子设备经常遭受雷击而损坏的原因,利用真实的雷电环境—人工触发闪电试验和近距离自然闪电,开展了4要素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试验。雷电电磁干扰主要通过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方式传送到自动气象站,使其电子设备失效或损坏。
雷电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电的产生是由于带电荷的雷雨云层与地间产生一个环境电场。自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后,建筑物得到有效保护。然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脑网络和通讯设备越来越精密,对其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讨论了避雷针的结构和它对微波的影响,结论如下:传输的波长小于截止波长,那么波就可以在避雷针中传输,避雷针就可以把在大气中传输的波转化成高谐电流泄放到大地因而对微波造成极大的衰减。这是我
云内的水成物粒子是雷暴云内电荷的载体,与雷暴的起电和放电过程关系密切。两者关系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通过闪电信息来估算云内水成物粒子的含量,进而估计降水;另一方面,有利于利用云内粒子的信息来推测闪电活动情况,并通过参数化,实现利用数值预报模式对闪电活动的中短期预报。本文选取上海和武汉地区34次雷暴天气过程,利用由TRMM/TMI反演得到的2A12类数据中的粒子(云水、可将水、云冰、可降冰)密度和地表
闪电是大气中常见的大气物理现象,已经有足够的资料证实,闪电偶尔也能在雷达荧光屏上产生回波图像。另外理论上也已证明,3cm波长的雷达一般探测不到闪电回波。本文对闪电回波形成物理机制、探测闪电回波方法以及闪电回波具有的特点等进行了探讨。
作为一种雷电预警设备,地面电场仪在我国只是最近才被人们所重视,它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面电场的实时变化实现对带电云层活动状况进行监测的设备,因此可以实现对雷电的短时预警。然而地面电场仪虽然能够实时反映当地雷雨云的活动状况,但缺乏直观性,不知道雷电发生的具体方位,这就使得雷电预警的错报率大大提高。将地面电场仪探测资料和闪电定位网探测资料相融合,对雷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将是比较实际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电
雷电是对流性天气造成的主要灾害之一,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地理、地形特殊,境内山脉起伏,沟壑交错,整体地势东高西低,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尤其是4-11月,局地强对流天气较多,伴随的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很大,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对山西省雷电预警预报系统进行了阐述。应用山西省地面站历史气候资料,对山西省雷电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自动站、闪电定位仪、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对雷电进行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