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膜覆土穴播小麦蓄水保墒效应及增产机理研究

来源 :第十六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干旱缺水是限制该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提高该地区小麦生产能力,对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实践证明,地膜覆盖可有效地保蓄土壤水分,减轻和缓解干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了明确全膜覆土穴播小麦蓄水保墒效应及增产机理,在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设置试验,以露地小麦种植为对照,连续进行了5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5年平均较对照仅提高了0.9%,可见其蓄水保墒效应不显著.从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看,全膜覆土穴播小麦0-20 cm和2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3%和1.4%,而10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较对照降低了2%,由此可见,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由于提墒作用,使表层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而导致深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从不同降雨量年型看,丰水年,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显著降低,如2011-2012年,0-20 cm和2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7%和1.4%;旱年,2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显著降低,如2012-2013年度20-100 cm和10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4.7%和3.9%,可见旱年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加大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从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看,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5年平均较对照提高了21.8%可见其有利于提高旱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从增产效果看,全膜覆土穴播小麦5年产量平均较对照增加了18.6%,旱年增产率可达60%以上,增产效果比较显著.由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表层土壤含水量较高,且稳定,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为产量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亩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得到同步提高.该技术适合降雨量偏低(年降水量350-500 mm),且降雨季节分布不匀的旱肥地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三因制宜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食材养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依据三因制宜之理,探讨因时、因地、因人而食之法,从而更好地做到辨证施食,以食防病养生。
经过农业科技人员若干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小麦生产已经从对生产要素(如肥料、农药、灌溉、播种量、播种期等)估计的、过量的施用阶段进入适量的、数字化的使用阶段,此时
  本文通过查文献及古籍简要介绍"治未病"理论的萌芽、形成、发展以及"治未病"在临床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是一种利用秸秆局部覆盖的小麦抗旱保墒种植技术,适宜于年降水250-550mm的一年一熟雨养农业区采用.该技术分秸秆覆盖带和种植带,两带等宽、或播种带宽度不超
  [研究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小麦的消费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有色小麦因其可开发成不含任何人工色素的纯天然保健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黑(紫)粒小麦的大
会议
  "土壤学说"是在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类比思维专注孕前中医体质保健的孕育使命而提出的应用理论,主要由"松土"、"沃土"、"育种"、"护苗"等四部分理论共同组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治未病"理论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本文通过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内涵的探究,中医人对治未病
通过系统分析2个品种与3个播种密度水平的试验资料,确立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穗籽粒数与单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小穗位结实籽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呈
  小麦是世界第一粮食作物.我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种植面积3.6亿亩,总产1.1亿t左右.小麦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全省小麦面积1000万亩左右,单产200kg/亩
会议
  为探明外源pH缓冲溶液对干旱胁迫下冬小麦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理,本研究利用盆栽控水试验,在开花后设置两种水分条件(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设置pH5.5、pH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