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最新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COPD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高达13.7%,而且受人口老龄化、空气污染、吸烟等因素的影响,COPD患病率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最常见慢性疾病.2010年数据显示,COPD是我国患者的第
【出 处】
:
201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2017-2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最新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COPD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高达13.7%,而且受人口老龄化、空气污染、吸烟等因素的影响,COPD患病率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最常见慢性疾病.2010年数据显示,COPD是我国患者的第3位致死病因.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倡议(GLOD)2018根据支气管舒张药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1/FVC)<0.70协助诊断COPD,并根据FEV1%预计值判断COPD疾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然而,很多研究证实,与FEV1相比,其他参数如BODE指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气流受限程度、呼吸困难及运动能力]、深吸气量/肺总量比值(IC/TLC)等,与COPD的病死率有更好的相关性.在常规肺功能测定中很容易获取的IC/TLC与COPD预后具有相关性,IC/TLC降低,其全因病死率及呼吸衰竭病死率均增高。IC/ TLC应该被纳人COPD的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体系中。
其他文献
冷冻治疗是利用极端低温破坏组织,达到组织减容的目的.冷冻作用于组织的方式包括冻融和冻切.不同的治疗方式由于使用原理不同,并发症也略有不同.
弥漫性肺疾病(diffuse lung disease)主要指双肺或大部分肺野多发的病变,常规胸部X线片或CT检查呈斑点(片)状、结节状、条索影、网织状、粟粒状或磨玻璃影样等影像学表现的肺部病变.弥漫性肺疾病包括肺实质疾病及肺间质疾病,病种繁多,其中间质性肺疾病(ILD),也称为弥漫性肺实质病(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DPLD)就包含200多个病种.病因
冷冻治疗(cryotherapy)属于组织细胞热能剥夺治疗措施的一种,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局部手术的替代措施之一投入临床应用,尤其在呼吸道、肝、肾、前列腺、乳腺等器官的占位性病变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冷冻治疗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细胞杀伤及组织破坏效应,包括低温致细胞内外冰晶形成、冻融引发的细胞机械性损伤、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变化导致细胞脱水;还具有局部麻醉、阻断供血、免疫调控
支气管镜是应用在气道疾病诊疗中的一种宝贵工具,它一直是治疗中央气道阻塞、异物吸入等的核心技术.但因其侵入性和对呼吸系统的潜在危险性,一些并发症也会在这项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并发症是指在支气管镜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由于操作引起的严重危害机体的后果,如心搏骤停、大咯血、严重心律失常、继发肺部感染、结核播散等.笔者曾对2006年以前所发表的国内支气管镜应用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文献做了Me
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评价胸、肺疾病和呼吸生理的重要手段,对胸肺疾病的诊断、病情程度、治疗效果、预后评估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用于评估胸肺手术的耐受力、评估劳动强度及耐受力,以及对重症患者的监护等.目前我国大中型医院已普遍开展肺功能检查,临床上常用检查项目有肺容积检查、肺量计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弥散功能检查、气道阻力测定和心肺运动试验等.近年来,肺功能检查,包括检查技术和预计值等不断发
氧的摄取、运输和利用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这一病理过程为缺氧.本质为机体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根据缺氧发生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其中,低张性缺氧最为常见,本文探讨了低氧血症的鉴别诊断。
相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知晓率要低得多.COPD一旦急性加重,咳嗽,咳痰,甚至喘息接踵而来.即使其静息时可以表现得如正常人一样,但活动起来便难掩耐力不足.的确,COPD的发生发展可以很隐匿,血和尿少有异常,需要特殊检查才能发现,若有一天胸部X线片能看到肺气肿的征象,则已经是不可逆的病变了.因此,对于呼吸道疾病如何早发现早治疗一直是从事呼吸生理和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以持续性气流受限并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危害重大、医疗负担沉重.我国两项最新发表的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分别高达13.7%和13.6%[1-2].因此,科学认识、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以及有效、经济和规范的药物治疗是临床上面临的一项重大和艰巨的挑战.随着对慢阻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的深入,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治疗药物的研发或对老药物新用途的
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导致肺泡腔过度胀气和肺容积增大,是肺气肿的主要病理改变.过度膨胀和充气的肺组织挤压相对正常的肺组织,导致通气血流比值失常,是肺气肿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最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尽管给予慢阻肺当前最好的医疗照护、肺康复和长期氧疗,亦不能逆转或明显缓解肺过度充气.通过肺减容使过度充气肺组织缩小,减少气体陷闭,促进相对正常的肺组
呼吸系统对外开放,以成年人为例,按肺泡通气量4L/min计算,每年吸入肺内的空气体积有2073m3,假定PM2.5的浓度为75μg/m3,每年吸入肺内的PM2.5颗粒质量为155mg.这还没有计算PM2.5和PM10的含量,以上海市为例,PM2.5在PM10中的比例为50%~60%.可见,外界环境对于呼吸系统有非常大的影响,吸入的这些颗粒大多数沉积在呼吸道和肺泡,通过氧化应激,引起呼吸道和肺泡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