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形成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层序地层框架中解释煤层形成的原因、分布位置、煤层形态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只有当可容纳空间的增长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近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大量的煤层,而在可容纳空间的增长速率小于或大于泥炭堆积速率时,不利于泥炭的形成。Bohacs和Suter 通过对控制泥炭沼泽发育因素的综合分析,验证了这一观点。利用此观点分析了西湖凹陷平湖组长期基准面旋回LSC2发育期煤层的分布情况。
其他文献
通过对石炭系烃源岩的分析研究以及对柴北缘目前己经发现的石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对石炭系烃源岩与柴北缘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初步的对比分析,从而回答柴北缘原油与石炭系烃源岩之间有没有亲源关系的问题。经研究表明:尽管柴北缘东段石炭系烃源岩具备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但目前已经发现的柴北缘各个构造带的原油在其各类地球化学特征方面,与石炭系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均存在着
针对南苏门答腊盆地构造变形十分复杂,油气地质条件多变,油气成藏条件极不均衡,勘探程度较低的状况,对南苏门答腊盆地油气成藏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南苏门答腊盆地分为裂谷、裂谷-坳陷、坳陷和盆地挤压反转四个构造期,主要发育湖相泥岩和陆相煤层及碳质页岩烃源岩,三角洲和河流相储层。干酪根以Ⅱ、Ⅲ型为主,高成熟度,中新世晚期开始生油,盆地可以划分为4个油气系统,主要为断层封闭油气藏,少量构造断鼻和基底超覆地层油
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参数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恢复可以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本论文以黄河口凹陷不同构造的三口代表井为靶区,把黄河口凹陷的包裹体按相态进行分类并接合成岩矿物期次,通过对包裹体的气液比、盐度、均一温度的比较来最终确定黄河口地区包裹体的充注期次。
文章简要介绍了辽中凹陷JX1-1油田基本情况,并对该地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了分析。通过C27-C28-C29规则甾烷的分布规律,表明原油与沙河街组源岩有很好的相关性,以此判断该油田的油气来源。同时,在油源对比和油气包裹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演化分析,概述了该油田的成藏规律。
芦草沟二段(P2l2)地层富含碳酸盐岩,本文主要对该地区源岩油成藏的条件做了分析,分析其条件主要有:芦二段( P2l2 )发育了大厚度咸化湖相富碳酸盐段并且属于极优质烃源岩,属于裂缝发育和溶孔发育,脆性矿物含量高,并且属于源内或近源成藏。
结合近年来在渤海、东海、南海做的一系列工作来简要说明油气成藏地球化学在中国海域油气勘探中的一些应用,在工作中采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研究,如色谱-质谱-质谱技术、单体烃同位素技术、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等多分析手段研究油气源的对比和运移路径的示踪,及成藏期次的分析。
本文拟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这类储层的成藏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优质烃源岩提供充足的物质源和动力源;纵向上,多层砂体叠合分布,近源储层优先充注成藏;储集层油水重力分异困难,油水边界不明显;垂向上厚层砂质泥岩、泥岩人段发育时,油藏分布往往与裂缝等运移通道的发育情况有关。
准噶尔盆地腹部达巴松凸起数口预探井在三叠系~白垩系中见到良好油气显示,但试油结果却不甚理想。本文以达1井为例,针对白垩系油气显示开展运聚类型研究,分析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区域白垩系油气成藏规律提供参考意义。
本文在分区系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渤海湾盆地辽河拗陷冷东油田第三系沙河街组两个稠油和西加拿大盆地Athabasca油砂矿下白垩统McMurray组一个油砂自然演化剖面为重点解剖对象,选择具有不同降解程度的原油,采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建立羧基红外响应与酸值的关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详细解剖原油羧酸馏分的化学构成。应用电喷雾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研究极性非烃组分的组成及分布特征。
文章从煤的主生气期的表示、界线以及主生气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实验重点分析了煤的主生气期上限的界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