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赵炳南先生的生平作了简要介绍,对其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文章、专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全面系统研究赵炳南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作一些基础工作;文章提出,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和传播者较多,他们中的许多人发表或出版了一些有关赵老治学思想、特色疗法、经验方临床观察等方面的论文、专著,这些文献也是赵炳南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资料。全面系统整理和研究赵炳南及其传承者的文献,对赵炳南学术思想的研究,进而为中医皮肤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100010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赵炳南先生的生平作了简要介绍,对其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文章、专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全面系统研究赵炳南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作一些基础工作;文章提出,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和传播者较多,他们中的许多人发表或出版了一些有关赵老治学思想、特色疗法、经验方临床观察等方面的论文、专著,这些文献也是赵炳南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资料。全面系统整理和研究赵炳南及其传承者的文献,对赵炳南学术思想的研究,进而为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以色素沉着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与评价博禾祛斑霜及其主要成分熊果苷、曲酸双棕榈酸酯、维A酸、维生素C二棕榈酸酯、甘草黄酮等的临床效果,为研制理想的"鸡尾酒式"复合祛斑剂提供思路与依据。方法:1.对成年雌性HARTLEY棕黄色豚鼠背部剃毛后进行UVB照射,首次照射亚红斑量,以后隔日照射一次五分之一亚红斑量,共照射六次总量为8500mj/cm2,以诱导色素沉着。2.于第二次照射开始,每天向实验动物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分成2组。A组50例,用中药,包括辨证论治口服及静脉滴注中药外用和全蝎膏。B组41例,用中药加西药,中药口服煎剂同A组,西药为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膏等。结果:A组治愈27例(54%),显效19例(38%),有效4例(8%),总有效46例(92%)。B组治愈21例(51.22%),显效6例(14.63%),有效1l例(2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83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1组27例,对照2组26例。治疗组采用咪唑斯汀10mg/d联合白芍总苷0.9g/d治疗;对照1组采用咪唑斯汀10mg/d治疗;对照2组采用白芍总苷0.9g/d治疗。3组均在7、14、21、28天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1组有效率81.5%;对
过敏性紫癜中医称为"肌衄"、"葡萄疫"、"血证"。是一种侵犯皮肤及其它器官毛细血管与细小动脉的过敏性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液外渗至皮下、黏膜或浆膜下形成紫癜为主要表现,且常伴有胃肠、关节和肾脏的损害。其发病年龄多在2-20岁,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发病多见。近年来,我们采用自拟中药治疗过敏性紫癜65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目的:探讨阴虚内热证SLE患者用滋阴清热方等治疗前、中(6周)、后(12周)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蛋白表达谱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化学蛋白芯片及SELDI方法建立15例女性阴虚内热证SLE(5≤SLEDAI≤25)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表达谱,用zucI-PDAS软件包分析蛋白表达差异,采用基因数据库与ExPASy蛋白数据库交连比对法初步确定质荷峰蛋白属性。结果:发现20个阴虚内热证SLE患者
目的:探索滋阴清热方对阴虚内热型SLE基因表达的影响,寻找滋阴清热方作用的微观物质基础。方法:制备滋阴清热含药血清,以地塞米松和空白血清作对照,观察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对阴虚内热型SLE患者PBMc的基因表达谱影响。结果:含药血清上调共51个基因,分属21个功能簇,基因编码蛋白分布于细胞7个不同部位。下调92个基因,分属22个功能,基因编码蛋白分布于细胞8个不同部位。含药血清和地塞米松既有同向调节基因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口服、窄谱中波紫外线、中药药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26例。结果:经326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92.94%。结论:中药口服、窄谱中波紫外线、中药药浴治疗银屑病,内外结合,有的放矢,明显提高了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运用中药内服,配合汽疗仪雾化透皮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硬皮病、慢性寒冷性荨麻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性皮炎等,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对能连续坚持治疗2个疗程以上的80例病例进行小结并报告。
目的:观察中医药改善艾滋病患者血CD4细胞水平变化。方法: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将47例患者分为中药组和中西药组两组,比较用药前和用药12月后患者血CD4细胞变化。结果:CD4细胞在中药组治疗前为(521.0±214.4)个/mm3,治疗后为(626.1±232.5)个/mm3;中西药组治疗前为(341.4±157.8)个/mm3,治疗后为(455.5±177.8)个/mm3。结论:中药组和中西药组都
本文介绍了1例治疗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病例,得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此病的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