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工作使用串列加速器产生的S离子对不同厚度的聚碳酸酯、聚脂膜进行了不同密度的辐照,并在不同温度、不同碱度和不同蚀刻时间条件下,研究了蚀刻对孔形状,孔径,以及膜表面损耗等进行了研究.蚀刻后的样品通过表面金属镀膜的方式研究了该绝缘材料表面的抗金属污染的绝缘性能.结果显示,其抗金属污染的绝缘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使用串列加速器产生的<32>S离子对不同厚度的聚碳酸酯、聚脂膜进行了不同密度的辐照,并在不同温度、不同碱度和不同蚀刻时间条件下,研究了蚀刻对孔形状,孔径,以及膜表面损耗等进行了研究.蚀刻后的样品通过表面金属镀膜的方式研究了该绝缘材料表面的抗金属污染的绝缘性能.结果显示,其抗金属污染的绝缘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了低成本颗粒硅带衬底(SSP)的性质和采用化学汽相(RTCVD)在颗粒硅带衬底上制备的多晶硅薄膜的工艺条件及薄膜的特性;同时给出通过扩散工艺制成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分别为6.36﹪(高弛硅粉制成的SSP衬底)和4.5﹪(低纯硅粉制成的SSP衬底).
本文研究了多孔硅的制备条件,对其制备方法、表面形态、发生特性以及发光机理等方面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
本文用GEN-ⅡMBE设备生长AlGaAs/GaAs调制掺杂结构材料,得到了高质量的材料,并用范德堡法、电化学C-V法和PL谱法研究了该材料的性能.
70年代以前离子微孔膜的生产是在反应堆上利用裂变碎片轰击膜材而制成的,使用的裂变碎片具有放射性,70年代以后离子微孔膜主要是在重离子加速器上,利用重离子轰击膜材生产的,使用的重离子是稳定的核,没有放射性,为区别起见,在反应堆上生产的离子微孔膜称为核孔膜,在重离子加速器上生产的离子微孔膜称为离子微孔膜.当一定能量的重离子穿过较薄的膜材时,在离子经过的薄膜的路径上,引起电离辐射损伤,损伤区经化学蚀刻后
快重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诱人的领域.快重离子能够在几个纳米园柱体内有效地引起相变.在电子阻止体制下荷能离子引起的径迹可以在很多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评述了径迹形成物理机制和径迹应用研究的国际现状.
在微型反应堆零功率装置上搭建了硼中子俘获治疗拟采用的热中子束流装置.利用固体径迹探测器和TLD测量子束流装置中心轴线上不同位置处中子通量密度,在束流装置入口中子通量密度为5.39×10n/cm·s时,两种方法测得的出口处热中子通量密度分别为5.63×10n/cm·s和5.22×10n/cm·s,两者相差约为7﹪.
贵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于缺乏沉积记录其新生代的地质演化历史还不是很清楚,而广泛分布于云贵高原的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地质演化信息.本文对贵州多个原位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中产出的晶体形态较好的石英进行裂变径迹方法测年.结果显示:石英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范围,从1Ma到25Ma,且远远地小于其三叠纪和寒武纪的母岩年龄;结合贵州25Ma到1Ma的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裂变径迹年龄
α反冲径迹(ART)是由U、U、Th及他们的子体的α分裂形成的.一个α粒子每次发射释放几个MeV能量,这些能量的一部分作为反冲能(~10keV)转移到较重的子核上.当这些α反冲核和晶格原子相互作用时,逐渐慢下来并产生~10原子位移,形成一单个潜ART(大小~30nm).由衰变链内连续α分裂引起反冲核的更进一步移动,放大已经存在的潜ART到~100nm.在暗色云母(金云母、黑云母)中,利用光学相差显
该文介绍了空间电离辐射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下,使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在国内、外探测重离子、中子注量率,以及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的应用.
在HI-13串列加速器上首次实现了对碳微集团的加速,得到了MeV级的碳微集团束C-C.为了比较,也加速了C.为了研究碳的微集团束的性质,用它们对CR-39塑料核径迹探测器进行了辐照.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C-C在CR-39中的径迹进行了观测.得到C的径迹深度和孔径随能量的变化以及在同一能量下,C-C的径迹深度的差别等,表明C-C的能损相对于单个碳离子呈非线性增强.固体核径迹探测器是进行团簇物理研究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