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述评

来源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NAFLD在西方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接近20%-30%。其中约10%的病人会发展成NASH,NASH中近30%的病人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终末期的肝功能衰竭。我国脂肪肝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16%,在肥胖患者中,脂肪肝的检出率高达38%。目前,NAFLD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国内外肝病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中医药肝病防治领域面临的挑战。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行了评述。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公务员人群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方法:美国雅培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G,TC酶法,HDL-C,LDL-C直接法.结果:3588例公务员平均TG:1.90mol/L,TC:4.80mmol/L,HDL-C:1.36mmol/L,LDL-C:3.07mmol/L,其中男性TG高达2.13mmol/
目的:评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测定标本时试剂间的交叉污染.方法: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先对20份血清标本分别测定Fe、TBA及GLU,再将US-CRP、Lp(a)及ApoA1分别与Fe同时测定,将T-CHO、HDL-C及LDL-C分别与TBA同时测定,将ALP、Cr、CK、CK-MB及TP分别与GLU同时测定,对前后测定的Fe、TBA及GLU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US-CRP或Lp(a)与Fe同时测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是指由于肝脂质代谢障碍而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因之一,其发病率日益增加,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因此,从中医药方面研究筛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由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文章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在我国如此之高,中医中药在治疗中所占份额又如此之重,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特色优势,要离开肝病是不行的,甚至是不幸的。本文介绍了中医药治疗肝病的成绩,分析了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结合中医药的学科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创新。
目的:观察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肝脏脂质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制备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强肝胶囊组和辛伐他汀组。治疗4周后行肝组织生化和病理学检测。结果:强肝胶囊能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肝脂(TG、TC)的水平,改善脂肪变性,降低肝脏炎症反应。结论: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 肝大鼠肝脏脂质和炎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对酒精性肝病(ALD)大鼠肝组织CD14mRNA、CD14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00只,SPF 级,随机分成空白组、CCl4组各10只,余80只为造模组,采用复合因素复制ALD模型6周。CCl4组予微量CCl4腹腔注射2次/周。造模4周后将模型组随机分成4组,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组各15只,余为模型组。予等效剂量清肝活血方及拆方灌胃2周。检测血清ALT,
赵冠英教授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对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胃癌的辨治深有研究。本文对其治疗胃癌的经验进行了介绍,主要阐述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辨治大法等。
周福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笔者有幸随诊于周教授,现对其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作一初探,以飨读者。本文主要阐述了重视肝与脾胃的生理联系;注重脾胃与心的联系;脾胃病补泻用药特点;脾胃病临床用药宜忌等。
《内经》云“人以胃气为本”。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人心。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本文对吴滇治疗脾胃病之经验进行了介绍。
目的:观察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BC)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症状缓解、溃疡愈合及HP的根除率。方法:6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HP阳性消化性溃疡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予RBC、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7天,并随访观察。结果:两组症状缓解、溃疡愈合、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HP的根除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RBC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具有与奥美拉唑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