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7年中国主要积雪区的积雪面积时间特征分析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465330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OAA/CPC 1980-2007 年北半球周织产品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以及内蒙古东部与东北、青藏高原、新疆三大主要积区近27年来的积雪面积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按积雪面积大小统汁,中国大陆冬半年庆划分为11、12、1、2、3、4六个月份,而12、1、2 月为枞积雪面积最大期,其中1月为年内最大月;各积雪区年内儿尤其是冬半年的月平均雪面积呈显著一致性,前半冬(11、12、1 月)的月平均积雪面积普遍大于后半冬(2、3、4 月):利用建立的雪异常年常年指数进行分析,得到了各区域冬半年积雪面积异常年份统计表。
其他文献
利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1)本次冰雹过程是一次发生在静止锋冷区内的高架对流冰雹过程,中低层急流和地面东路冷空气入侵高温高湿不稳定区是形成这次对流的主要原因.(2)高低空急流中强暖湿西南气流为冰雹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此次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3)上层干冷、中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和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
利用贵州83个台站1979~2011年夏季月降水资及前期北太平洋逐月海温资料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SVD分析,对异常年份进行了合成分析,并对前期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从上年夏季至同期春季逐步由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冷流区过渡到黑潮区,上年夏、秋及冬季海温的变化与贵州夏季降水更为密切,同期春季与贵州夏季降水的相关最差,且前期北太平洋海温
通过对2013年3月23~24日桂林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锋面在影响桂林时,锋面前絮状云系回波容易造成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上下层近于垂直的配制,使能量快速增大,在TlnP上,20时与08时相比,沙氏指数S急剧下降,而K指数则急增;山脉作用使雷达回波快速加强,形成狭窄的近于与越城岭山脉平行的南北向回波带状,当过桂林时,由于南部县与海洋山脉的共同作用,很快形成一飑线,冰雹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贵阳机场的一次辐射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成功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MM5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此次大雾的生消演变过程具有较好的数值模拟能力;辐射是雾发生的关键因素;模式中大气辐射传输过程及微物理过程的选取对雾的强度及雾区分布有明显影响;高分辨率模式可以充分考虑复杂地形对雾的影响以及雾演变过程中气象条件的变化。
利用广西逐小时降水量、TBB资料年I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空间25点平滑滤波方法,分析了2005年6月18~22日西江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机制。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中尺度涡旋系统在西江流域反复生成,导致对流云团不断生成和加强,是此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中低层弱的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此次暴雨产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发生在广西境内由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θe面陡峭密集区附近,θe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当对流层低层MPV10时,聚雨易发生,暴雨产生在高低空正负湿位涡柱的下方;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使得对流层低层稳定度降低,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雨产生。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不稳定能量在释放的同时不断得到补充,使得暴雨增幅。
本文对2004年7月19~20日发生在柳江流域的一次致洪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脊一槽"的环流背景,强劲的低空急流和低层切变是本次柳江致洪暴雨过程中、大尺度流场的主要特点:有利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是这次致洪暴雨产生的直接因子;利用MM5数值模式对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中尺度涡柱的形成并保持竖直状态是这次致洪暴雨形成的因素之一,中β气旋的出现对造成这次强降水过
2005年4月25-26日,云贵高原东侧的西南涡向东南方向移出,与西南涡相联系的MCS在向东南移过程中发展加强,给广东中南部大部分地区造成了暴雨到大暴雨的天气。分析表明,MCS发展强盛时,地面图上并无锋面气旋,但雷达回波显示的MCS雨带的分布与中纬度锋面气旋内的冷暖锋雨带的型式相类似,并且在类似逗点云系头部的冷暖锋式雨带结合部附近靠冷锋式雨带的后侧,开始见到有一"V"型凹口区侵入,它是MCS后部中
本文选取1980~2006年问30个珠江口地区典型海雾个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海雾生消时的环流特征,总结出珠江口地区出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有4种:A型-高压后部或底部型、B型-低压或倒槽的东侧型、C型-高低压之间型、D型-均压场型,并讨论了不同天气背景下海雾生消的物理机制,为海雾的形势预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结论有:(1)A、B型海雾出雾频率最高,分别发生在高压的后部(底
利用最新版的RegCM3模式,通过改变青藏高原冬季地面向大气的感热输送,分析了高原冬季感热异常对春季沙尘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冬季高原地区的感热通量增大时,春季在我国上空蒙古气旋加强,位势高度西高东低,即西风加强,有利于沙尘暴增多。西风加强最显著区域在南疆盆地,西北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这也有利于沙尘暴的增多。降水减少最显著区域在新疆东部、内蒙古和甘肃的西部;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