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体育领域,浙江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先进经验、贵州广西等地打造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的成功经验以及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和马拉松赛事的火爆局面都为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指出:要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在参与式旅游和健身休闲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培育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优化体育旅游供给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鄂西山区地处武陵山腹地,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境内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体育旅游的巨大潜力,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盘活山区旅游资源,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专家访谈、个案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鄂西山区体育旅游扶贫的路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体育旅游符合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通过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叠加效应,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体育旅游能够实现产业兴旺,助推乡村经济振兴。其次,体育旅游产业能够改善乡村环境,助推乡村生态宜居。第三,体育旅游能够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四,体育旅游能够促进全民健康,有利于健康脱贫。第五,体育旅游能够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分析鄂西山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国内体育旅游扶贫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鄂西山区体育旅游发展路径有:第一,打山水牌,以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为核心,走精品化发展路径。根据鄂西山区山大山多、森林峡谷河流众多的地理特征,需要建立"以山地户外运动为主,其他休闲运动为辅"的体育旅游发展思路。建议围绕G242、G209、G318、G351国道布局山地自行车、摩托车、自驾游营地项目建设;围绕大峡谷、女人谷等峡谷景区开发攀岩、徒步、溯溪、速降等项目;在绿葱坡、椿木营等高山地区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围绕长江、清江、贡水河等河流区域开展龙舟、漂流、溯溪等水上运动项目;围绕坪坝营、野三关等森林地区开展徒步、露营、登山、拓展、定向、攀岩等康养休闲特色项目,并要注重运动项目的集群化建设,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多元的户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第二,打民族牌,以特色文旅产品为内容,走特色化发展路径。文化内涵是赋予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鄂西山区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土家族苗族特色文化优势,讲好新时代土家故事。目前地方政府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还有待提高,除了继续推进来凤龙舟赛、土家女儿会、社区传统体育活动以外,还需要深度挖掘土家族苗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继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将土家族民族体育活动与旅游、文化、民俗、商贸、赛事融合,打造民族体育盛会和民族体育旅游嘉年华活动,形成独具鄂西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第三,打赛事牌,以赛事经济为依托,走赛事化发展路径。体育赛事具有极强的聚集效应,是旅游宣传的最佳途径,不仅能够产生赛事经济而且能够以最快速度进行对外宣传,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近年来鄂西山区举办的体育赛事总体而言数量较少、影响力有限。因此要提高体育赛事举办水平,充分发挥赛事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在赛事化发展路径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重视体育赛事的宣传和集聚作用,地方政府和企业要积极筹划各类体育赛事,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和大型群众体育赛事。二是,要重视赛事的经济作用,探索通过赛事经济助力地方消费升级的新措施,积极建设"赛事+产业+脱贫"的发展模式。三是,要重视赛事活动的文化作用,加强赛事活动与地方文化的融合,通过体育赛事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第四,打融合牌,以"体育+旅游+X"为模式,走融合化发展路径。乡村振兴重点强调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实际上是实现体育旅游产品细分和产业跨界链接的过程,能够使体育旅游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1+1>2"的增值效应。鄂西山区的体育旅游融合化发展可以形成如下模式:(1)"体育+旅游+文化+扶贫"模式;(2)"体育+旅游+休闲农业+扶贫"模式;(3)"体育+旅游+网络+扶贫"模式;(4)"体育+旅游+细分产品+扶贫"模式等。最后,提出体育旅游产业扶贫的具体建议:需要充分认识体育旅游产业扶贫作用;加强规划引领,实现高位推动;加强生态保护,做到因地制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资模式;加强土地政策研究,建立多渠道创收机制;加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为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