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重要文件.《意见》明确提出,落实深化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首先应“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进一步依据核心素养体系完善中国中小学各科的课程标准、确立学业质量标准并修订相关教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就是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出 处】
:
2020年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专题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重要文件.《意见》明确提出,落实深化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首先应“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进一步依据核心素养体系完善中国中小学各科的课程标准、确立学业质量标准并修订相关教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就是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文件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三大基本原则的坚定立场,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可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共六大素养.从内容上来看,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对原课标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从主体人的角度看,核心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的终生发展和走向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仅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内涵相切合,更体现出新课改下生物学科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的四大基本理念.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中国于1999年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发展过程中基础层面的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将教育推广至国家层面的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最初得以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可在自身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中不断完善.综上所述,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与素质教育并无矛盾,核心素养体系是对素质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其他文献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脑科学与学习科学创立“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承继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理念,构建有效方法,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自提出之日三年间传播到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广泛运用于人文社科、理工农医等众多学科教学.获2018年中国教育报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奖、2018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在高
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为配合供电需求,电网结构复杂度提高、大容量机组上网数量随之增加是不可避免的.动力系统是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复杂互联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发电厂维电保护是电网第一道防线至关重要的一份子.从电网发展的历史看,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发电厂继电保护装置是发电厂乃至复杂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它的功能完善与否对电网安全、电能质量和社会稳定等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涌现出了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如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师友同行”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研究者所任教的也非常重视教学策略的创新,自2011年起,以实验学校中学部为试点,曾多次派优秀教师前往课改先进学校观摩学习,邀请专家和教师前来上示范课、进行听课指导
新时期的社会需要大量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劳动者,这就为旨在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中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作为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英语课一直以来都是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课之一,中职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对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及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一名拥有较强的英语水平中职学生,无疑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劳动者,也是21世纪真正需要的人才.作为一门在经济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也进行了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2001年由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方面内容共同组成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结构.20世纪80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引发了一场全球性教育改革.一类基于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追求课程的综合化,倡导课程向
21世纪将是一个崇尚创新的世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前提下,提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倡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举措.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
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要“教学做合一”,指出教育要去“真做、真教,教人做真人”.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在作文教学中也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
随着人们对身心二元论的质疑与纠正,身体逐渐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主题.其中,身体现象学的视角认为:“身体是指向事物存在的中介,它可以显示出生存的状态”;身体可以帮助“理解”和“领会”世界.身体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使笔者开始追问:在教育这个场域中身体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身体在教育场域中出现的反差现象意味着什么?这激起了笔者对学生身体的兴趣和关注.教育现象学认为,教育是一种“关系”,是“一棵树摇动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区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终结性评价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的指标过于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运用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最近两年,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此项
现代信息技术使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受影响,教育教学活动也一样,数学教育与众学科相比更是明显,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关系更密切,数学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知识来源,信息技术则为数学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说在教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给数学教育更多的便利,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探讨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更好地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不仅成了数学教育者的共同目标也是今天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