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农田生态系统氮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等因素,加大了生态系统氮素的输入水平.植物生长对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增加的响应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氮添加试验田,以异针茅(Stipa alien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连续两年异针茅的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CO2响应曲线以及叶面积指数(LAI)等指标,研究了不同
【机 构】
:
北京市密云县气象局,1015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农田生态系统氮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等因素,加大了生态系统氮素的输入水平.植物生长对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增加的响应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氮添加试验田,以异针茅(Stipa alien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连续两年异针茅的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CO2响应曲线以及叶面积指数(LAI)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氮处理水平下异针茅叶片光合作用的响应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大气氮沉降增加会影响异针茅的叶片碳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群体LAI.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物叶片含氮量在低氮(LN)和高氮(HN)处理条件下呈上升趋势,在中氮(MN)处理条件下,不同年份的叶氮含量呈现一定的变异性.碳氮比的变化与叶氰含量的变化里负相关.(2)不同年份的氮肥处理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输速率(Jmax)和丙糖磷酸传输速率(TPU)变化不同.2012年MN处理条件下的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输速率较对照降低了16.12%和0.23%,其他处理条件下光合参数值都有所增加.通过对植物的叶氮含量和最大羧化速率的统计分析发现二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利用耦合了Wesely大叶阻力干沉降模型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系统NAQPMS,对环渤海地区SO2和NO2的干沉降敏感因子、干沉降通量、空气质量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太阳辐射、季节、下垫面类型为干沉降的主要敏感因子.大气越稳定,干沉降速率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于沉降速率越大.SO2早秋干沉速率最小,冬季最大:NO2春、夏、早秋、晚秋的干沉降速率大致相同,冬季最小.SO2的干沉降速率在水
以江河源区5个测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为基础,以总云量为主要气象要素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小波分析,对1961-2010年江河源区云量变化趋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全球性的总云量减少态势在江河源区是明显存在的,源区平均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逆转,这与IPCC指出的全球月平均云量增加的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逆转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提前了将近10a.半个世纪
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及其对气候变暖的贡献远超过其它气体.因其强烈的温室效应而倍受关注,尤其导致大气CO2浓度进一步增加的各种过程研究更是全球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CO2的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土壤呼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水分。目前的研究是在各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和生态系统中用统计方法建立土壤呼吸模型,描述土壤呼吸的日变化或年变化过程
本文利用朔州市气象局观测站1956-2005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温度、日照、风速、湿度等资料,初步分析了朔州市蒸发量年、月、季的变化特征、趋势及引起蒸发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朔州市年、季和月蒸发量均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其中5月偏少趋势最明显;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主要有温度日较差、日照、风速、湿度等,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水汽
本文分析豫东冬小麦产区近五十年的水、温要素的变化趋势,数学统计与模型模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规律,预测未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和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规律,探讨气候变化和干旱灾害对商丘市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得出黄淮海平原气候趋于"暖湿化"发展,对研究区粮食作物产量的提升较为有利,光照、温度和降水适宜度在全生育期的中后期与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干旱受灾面积呈减小趋势,但成灾面积呈增
在振荡系统平衡点两边对称范围内,L分布函数能用最大振幅来描绘振荡发生的概率及分布,一般以0点为平衡点,均方根是1/3最大振幅,显然0点至两边正负1/3最大振幅内均为稳定区间.引入绝对降水量概念后,利用L分布稳定区特性、距离平衡0点远近及发生概率,对干湿振荡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化干湿指数振荡系统的最大正振幅为+1,最大负振幅为-1,均方根为1/3,0点两边正负1/3范围内的发生概率是70%,
为探索定量评估干旱灾害对旱区冬小麦造成损失的方法,以山东省莒县为例,利用1981~2010年莒县三十年气候整编资料以及历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土壤水分观测资料,运用FAO PM公式,对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旱灾害等级》中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可能蒸散量、需水量、水分亏缺率进行求算,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表(Kc)中后期阶段的发育期、Kc的界定取值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等进行订正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小麦
本文分析了山西三十年主要气候及干旱、暴雨、冰雹等灾害,通过客观分析及统计、z指数计算分析,找出了山西主要气候特征及干旱、暴雨、冰雹出现的最多年份.1997、 1965、1986年为全省性重旱年,1972、1999年为大范围重旱年:暴雨最多年份为1988、1996、1964年;冰雹最多年份为1990、1985、1976年。
本文通过集成汾渭平原旱涝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补充分析相关数据,给出汾渭平原旱涝现状和演变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1.汾渭平原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干旱和洪涝是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渭河平原中东部为严重旱灾风险区.2.近50年降水趋于减少,气温升高,干旱日数和强度增多增强.擎涝年代际差异明显,二十世纪90年代干旱最为严重,汾河平原60年代,渭河平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洪涝最为严重.3.汾
利用重庆市1960-2009年34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重庆市伏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中部的涪陵、丰都,西部的江津为伏旱高发区,西部的万盛,东北部的城口为伏旱低发区.重庆伏旱开始时间最集中的是7月上旬,整个7月开始的伏旱占了全年的56.6%.重庆伏旱60年代和70年代为商发期,而整个80年代为伏旱低发期,从90年代开始,伏旱又有所增加.重庆特重伏旱和重度伏旱从90年代开始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