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安徽省蚌埠、宿州,亳州、阜阳、淮北等五个城市的部分猪场进行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情况调查。我们采用技术服务性调查与接诊记录相结合、临床检查(包括尸体剖检)与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调查手段,以确定疫病流行特点、发病率和病死率及致病菌株类型等。调查过程中共有26个猪场暴发该病,结果显示蚌埠6个猪场、宿州5个猪场、亳州5个猪场暴发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系由高毒力的副猪嗜血杆菌所引发;淮北6个猪场、阜阳4个猪场是副猪嗜血杆菌,圆环病毒或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发病,也有的猪场是继发感染。其中皖北蚌埠的3个猪场、亳州的1个猪场、淮北的3个猪场、阜阳的2个猪场由于诊断正确,控制及时,病死猪较少,病死率控制在8.0%,其余的猪场由于控制措施不当,发病时间较长,损失严重,病死率平均达到27.43%,最高的竞达到41.7%。该病在秋冬季节多发,其他季节也可发生;仔猪发病率较高,尤其是5-8周左右的仔猪发病率最高,育肥猪和哺乳母猪也有发病,但发病率较低。据调查阜阳和亳州为新疫区,发病初期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蚌埠和宿州等老疫区,病猪症状轻,死亡率低;在调查中发现饲养条件好、免疫相对规范的猪场本病的发病率较低,而卫生防疫执行不规范、不彻底的养殖场发病率较高,并且多呈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