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基于最新的地震解释成果和相关热物性资料,通过有限元计算方法评价了火成岩侵入体对区域温度场的影响,并进一步结合地层温度史及Easy%Ro模型探讨了其对烃源岩成熟度的影响。这一结果对评价侵入体对研究区内烃源岩生、排烃的影响,计算凹陷油气资源量等有重要意义。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 中海油研究总院 北京1000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最新的地震解释成果和相关热物性资料,通过有限元计算方法评价了火成岩侵入体对区域温度场的影响,并进一步结合地层温度史及Easy%Ro模型探讨了其对烃源岩成熟度的影响。这一结果对评价侵入体对研究区内烃源岩生、排烃的影响,计算凹陷油气资源量等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刘光鼎院士的块体构造理论,结合国内外对西太平洋海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对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构造演化、地壳年龄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菲律宾海板块进行了初步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西沙地块发育在南海西北部大陆坡之上,位于印支板块、欧亚板块和南海的交汇处,其北临西沙海槽,东部是西北次海盆,东南为中沙海槽和中沙群岛,南面是西南次海盆,西面与中建海台相望。该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其形成与发展主要与南海的多期扩张活动有关,记录了许多南海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对该区进行地震探测,了解其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对研究南海动力学及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钻探区SH1(编号SH1 B-19P,孔隙率36%)。 SH2(编号SH2B-22C-CC孔隙率约为37%), SHS(编号SHSC-7R-1d,孔隙率44%)和SH7(编号SH7B-23R-1c,孔隙率33%)等4个沉积物样品的声学特性测试分析,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在这些沉积物中形成过程中声学特性的变化,探讨温度、压力、水合物饱和度以及沉积物类型对声学特性的影响,为南海北部
本文通过噪音分析发现渤海地区环境噪音水平相对南海要高两个数量级,且主要是低频的噪音(<20Hz ),给OBS数据处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两条测线都在壳慢结合带的位置发现了不同尺度的速度扰动,证明存在着地幔物质对下地壳的底侵和改造;新生代隆起区与下地壳的变形区对应并控制了沉积基底的分布,是深部控制浅部的表现;郑庐断裂带、张家口-蓬莱断裂带附近莫霍面出现起伏或速度横向上明显的变化,表明其是深部物质上涌的通
本文针对海洋地震中随机变化最大的特殊噪音—大船机械噪音、鱼群噪音、雷电噪音和涌浪噪音利用统计方法对噪声进行参数估计,求取噪音的均值、方差、自相关、频谱、功率谱和高阶统计量。并在时域和频域、频域波数域、空间域和i-P域等变换域,对含噪信号进行局部化分析,总结特殊噪音在变化域的特定分布规律,对特殊噪声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利于对滤波方法的选择和滤波参数的设计。
MTDs是重力流作用下的沉积体系,经历了滑动、滑塌和碎屑流沉积的作用过程。在滑动之前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当沉积体强度逐渐降低或斜坡内部剪应力不断增加时,海底稳定性受到破坏。首先在某一部分因抗剪强度小于剪应力而首先变形,产生微小的滑动,之后变形逐渐发展,直至斜坡面出现断续的拉张断裂。随着断裂规模的增大,其它因素所起的祸合作用越来越明显,致使变形加剧,最后造成沉积物体的整体破坏而形成MTDs。MTDs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南沙地块中部开展海底地震仪(OBS)探测,获得的地块内部结构的丰富信息。同时本文参考同步采集的单道地震剖面、测线附近的多道地震剖面、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以及OBS数据本身的震相特征建立初始模型,利用RayInvr软件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和理论走时计算。利用正演模拟方法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
Ziolkowski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都表明气枪震源在浅部激发得到的远场子波高频成分丰富,深部激发得到的远场子波低频优势明显,基于上述现象,提出分频段匹配滤波技术,利用求得的滤波器对原始数据处理,从而实现了不同深度处震源子波的优势组合,并从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分频匹配滤波技术的可行性,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文利用多种综合数据对环南极——30°S区域古水深进行重构,绘制了不同年代的古地理位置及对应的古水深图,分析了南大洋自90 Ma以来的形成演化过程,并试图找寻海底水深变化与南极绕极流的关系,对于下一步进行南大洋环流模式的分析和气候效应的解释起到重要作用。
构造—热模拟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进行研究,首先进行剖面的沉积埋藏史、构造沉降史模拟。基于地震剖面通过速度分析做时深转换得到现今的地质构造特征。利用沉积压实原理和回剥技术得到剖面的沉积埋藏史。通过计算得到总沉降量完成剖面构造沉降史的模拟工作,从构造沉降量计算结果可以直观反映大陆边缘发生拉伸或增厚,沉降或抬升等与流变相关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期有限拉张应变速率法反演盆地基底热流,将得到的古热流数据与构造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