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作用机制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来源 :第二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an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扶正化瘀胶囊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中成药.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研究,探讨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免疫学可能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回顾性收集乙肝肝硬化患者资料(>1年),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33例(单独服用抗病毒药物)和扶正化瘀组(FZHY组)30例(在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同时服用扶正化瘀胶囊)以及正常组(Normal组)20例,依据治疗期间FibroScan值LSM、肝功能、B超等的变化情况,综合判断抗肝纤维化的疗效;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观察乙肝肝硬化患者LSM与肝功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之间的相关性;检测各组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2.体外研究:分别收集Normal组、Control组和FZHY组治疗有效的患者外周血各10例,分离PBL以及CD8+T,CD4+T,NK细胞亚群与LX-2共培养24h.观察各组间:LX-2的活化(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表达、Real Time PCR检测α-SMA mRNA表达、免疫荧光F-actin标记观察肌丝表达)、产生ECM的差异(Real Time PCR检测CoL-Ⅰ mRNA表达);LX-2的凋亡(细胞核Hochest33258染色、流式检测PI/AnnexinV标记);LX-2的增殖(Alamar Blue);LX-2抗原递呈特性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MHC-Ⅰ、HLA-Ⅰ表达、RT-PCR检测HLA-Ⅰ、CD80、CD86 mRNA表达).结果:临床观察:1.FZHY组治疗后平均LSM值较治疗前下降(8.25±13.05kPa),Control组平均LSM值则治疗后较治疗前略有升高(1.16±2.66 kPa),FZHY组在治疗前后LSM改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FZHY组治疗后ALT、AST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FZHY组的ALT较Control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3.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紊乱,CD4+T、NK、CD4+T /CD8+T比例降低,CD8+T细胞比例增高.其中FZHY组较之Control组:NK细胞比例增高〔(19.91±10.17)%vs (13.03±7.03)%,P<0.01〕,NK/CD8+T增高〔(0.72±0.36)%vs (0.45±0.23)%,P<0.01〕.4.与Control组相比,FZHY组血清TGFβ含量(1107.12±414.36 pg/ml vs 512.24±219.36 pg/ml)、IL-13含量(33.23±17.95 pg/ml vs 13.58±17.93 pg/ml)均有显著下降(P<0.01).5.乙肝肝硬化患者ALT活性与NK、NK/CD8+T均呈中度负相关(P<0.05、P<0.01);LSM值与NK呈强负相关(P<0.01)、与NK/CD8+T与呈中度负相关(P<0.05).体外研究: 1.与PBL共培养:扶正化瘀胶囊干预后的PBL能减少LX-2的α-SMA蛋白表达(P<0.01)、CoLI mRNA表达(P<0.05),抑制LX-2增殖(P<0.01).2.与淋巴细胞亚群共培养(CD4+T、CD8+T、NK):扶正化瘀胶囊干预后的CD8+T、NK细胞可减少LX-2的α-SMA蛋白表达(P<0.01);扶正化瘀胶囊干预后的CD4+T、CD8+T、NK细胞均能减少LX-2的α-SMA mRNA(均P<0.01)、Col.Ⅰ mRNA表达(P<0.05,P<0.05,P<0.01)、减少LX-2肌丝的局部表达、增加LX-2的凋亡或死亡(P<0.05,P<0.01,P<0.01)、减少LX-2的增殖(均P<0.01).3.LX-2的抗原递呈特性的变化:扶正化瘀胶囊干预后的CD4+T、CD8+T、NK细胞可诱导LX-2恢复MHC分子(HLA-Ⅰ)的表达(CD4+T: P<0.01)和共刺激因子CD80 mRNA的表达(CD8+T: P<0.01).结论:1.扶正化瘀胶囊可以调节乙肝肝硬化/肝纤维化患者细胞免疫失衡的状态,从而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2.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在于调整细胞免疫功能,间接抑制了HSC的活化和增殖,促进其凋亡,从而阻滞并逆转肝纤维化.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祛风药对大鼠肝纤维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与模型组(72只)。模型组用50%CCl4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12周,8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祛风药组(防风、羌活、白芷)、下瘀血汤组、秋水仙碱组、病理模型组,继续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相关药物干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变化和肝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光镜
会议
目的:研究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生化应答的基线因素,据此建立预测模型.对象与方法:收集在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住院及门诊随诊的PBC患者,记录患者确诊时的人口统计学指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分期等指标,并随访记录患者治疗1年后的生化指标.根据巴黎Ⅰ标准进行分组.结
目的:观察苦参碱治疗不同中医证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治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湿热组有19例(79.17%)好转,非湿热组有12例(38.71%)好转,湿热组的好转率优于非湿热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丙氨酸氨基转氨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序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uclear (acid) analogues,NA]对NA单药治疗后达完全病毒学应答、但肝纤维化指标仍然改善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0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CHB合并肝纤维化的患者共1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NA初治至少2年,病毒学指标均达到完全应答个月以上,但肝纤维化指标仍然改善不佳.以1:1比例将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收治的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该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诱因以及疾病分期资料,并对比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生化指标.结果: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诱因中,感染占比最大,为36.00%,Ⅰ~Ⅳ期的患者在诱因、门脉高压表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Ⅳ期患者的血氮水平显著高于其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联合还原型谷胱肝肽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肝硬化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联合还原型谷胱肝肽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