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及周边地区上地幔顶部速度及各向异性结构分层反演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ia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国际地震中心、国家地震数据共享中心及中国地震年报提供的大量地震走时数据,对川滇及周边地区上地幔顶部速度及各向异性结构进行了分层反演研究。通过对不同深度层上速度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上地幔顶部速度分布与区域构造特征关系明显,多数区域不同深度层上的速度特征一致,而羌塘地块等区域不同深度上速度特征的变化,体现出其地幔顶部热状态随深度的差异。结合GPS观测、剪切波分裂等结果,还对研究地区上地幔顶部各向异性分布与板块运动、大地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本文介绍有限元方法与自适应网格的结合,可以再有限元模型中很好计算断层的滑动引发的位移场,特别是在复杂地层模型和复杂断层模型情况下,在不增加过多运算量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计算的网格分辨率。通过本文的初步测试表明,两种方法的结合可靠易行,为地震变形类问题的数值计算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新思路,特别是为大规模数值计算中的辅助断层结构的处理提供了可能。
本文介绍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开展相速度分布以及各向异性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深部演化过程,加深对块体运动方式以及块体的相互作用和变形机制的认识。本文运用Montagner (1986)提出的REGIONALIZATION方法,同时反演得到了12s~140s内16个周期的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相速度和各向异性在垂向与横向分布上均存在差异。
青藏高原东缘莫霍界面深度在50~64km范围变化,青藏高原东缘自北向南可分为几个不同深度的地块。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中下层普遍存在着低速层,它们即是部份熔融的塑性流变的地壳流。通过四川盆地至青藏高原东缘四条地形高程与地壳上地幔速度断面对比,可以把地壳结构与地表高程变化,地壳流的分布特征描述出来。
本文介绍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地区应力场以压应力为主,但是最大剪应力值较大,甚至超过了局部岩体的抗剪强度,应力场呈现较为典型的剪压特征。这也与实际的地质构造比较吻合,由于印度洋板块对亚欧板块的冲击,在该地区形成了较高的压应力。而在工程区附近的在区域小范围内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自重作用,使其南麓地区在高压应力作用的同时,也形成了较高的剪切作用,这也是该区域地质构造活动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合本文以及其他地球物理的观测结果,鄂尔多斯块体主体部分(中部和北部)的地壳结构属于华北平原的伸展构造类型,而块体西南边缘和秦岭造山带西段的地壳结构则属于青藏高原外缘的挤压碰撞类型。研究区域位于由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而产生伸展并强烈下沉的华北平原和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摘挤压的青藏高原 东北部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壳结构的横向变化反映了这一过渡的复杂性。
本文收集了中国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及其邻近区域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293个国家和区域地震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资料,对单台连续波形记录进行去除仪器响应、去均值、去倾斜、滤波、时间域归一化、频谱白化等预处理后,提取连续背景噪声。对两台站每3个月的背景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得到台站间介质的格林函数后,截取瑞利面波,用“频率-时间分析”(FTAN)方法测定其群速度频散曲线。为了得到研究区下方稳定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