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的空间差异研究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54-2004 年(51 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同期中国740 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选取5-8 月日降水和相应的大气环流指数定义江淮地区单站入出梅日期,并使用概率统计、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法和合成法分析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江淮地区梅雨起讫时间的空间分布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其中入梅日期在长江以北地区主要表现为南北向差异,而在江南地区则为东西向差异。出梅日期则主要表现为东西向差异。(2)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但入出梅日期的早晚幅度变化强弱中心区位置正好相反,即江南地区入梅日期年际变化较小,江北地区较大,而出梅日期则江南地区年际变化较大,江北地区较小。江淮地区入梅时间的早晚及其位置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江淮地区平均入梅时间在60 年代偏晚,在80 年代偏早。而出梅日期年代际变率在空间的差异性较小,但等出梅日期线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且70 年代梅雨结束偏早,80 年代梅雨结束偏晚。(3)江淮地区入梅日期的空间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入梅日期早晚幅度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包括显著的整体南北向空间差异和局地东西向空间差异,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江淮地区出梅日期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出梅日期早晚幅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包括局部的东西向差异和整体的南北向差异,在其相应的时间演变上具有显著周期的年际变化特征。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异常与高低空环流异常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即当江淮地区入出梅日期提前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开始时间偏早,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北跳也将偏早;反之亦然,入出梅时间推迟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日期偏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偏晚。
其他文献
  方差分析是众多短期气候预测方面预报方法中的一种,已应用了很多年,但应用效果不是很好。本文对方差分析在降水短期气候预测方面应用进行了改进,通过对预测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近几年黑龙江省初夏气候异常,2010 年6 月气温异常偏高,为1954 年以来历史第1 位;上旬和下旬出现两次高温过程,高温的强度和日数突破历史极值,降水偏少;相反2009 年出现持续低
会议
  本文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诊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份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以及造成这种环流背景的可能原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在中高纬
会议
紫花碎米荠科属十字花科、碎米荠属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细长。茎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下部通常无叶,上部有3-6片叶。茎生叶为羽状复叶,小叶片矩圆状披针形,
  利用WRF 模式在10km 的空间分辨率上对黄河源区1982-2001 年20 年夏季(6-8 月)及冬季(12-2 月)的近地面气温、降水及环流场进行了模拟,其模拟结果与APHRO 资料、CRU 资料及 ER
会议
  由于影响短期气候变化的因子很多,加上它们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物理过程非常复杂,人们对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尚不很清楚。在预报效果都不太稳定的众多因子中,不同年份不同因
会议
骨质疏松(Osteoporasis,以下简称OP)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是因某些原因引起的以骨密度减少为特征,骨质丢失为结果的骨质疏松现象,它是引起中老年人骨折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我们研
  本文利用MM5V3 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ECHAM5 全球环流模式,对中国地区1978-2000 年及IPCC A1B 情景下2038-2070 年气候分别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50km 的模拟试验。检验了模
会议
近年来,我国各类化学品的海洋运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为有效防范危险化学品海上泄漏事件的发生,目前我国已建立海上危险化学品泄漏响应机制(以下简称海上危化品响应机制).但
期刊
  利用基于英国Lamb(1950 年)发展的大气环流分型方法的Jenkinson(1977 年)法对淮河流域地区1948~2009 年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进行环流分型,分析主要环流类型频率的在不同时间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