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通过与传统正中入路的比较,评价经椎旁肌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5-3月至2010年6月,54例胸腰椎骨折中26例选择经椎旁肌入路,28例选择传统正中入路,两组病例均选择A0分型A型及B型,所有病人均无神经损伤症状无需行椎管减压。经椎旁肌入路男18例,女8例,年龄24-52岁,平均38岁,其中胸112例,胸126例,腰19例,腰28例,腰31例,其中14例行伤椎上下固定
【机 构】
: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830054
【出 处】
:
第四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与传统正中入路的比较,评价经椎旁肌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5-3月至2010年6月,54例胸腰椎骨折中26例选择经椎旁肌入路,28例选择传统正中入路,两组病例均选择A0分型A型及B型,所有病人均无神经损伤症状无需行椎管减压。经椎旁肌入路男18例,女8例,年龄24-52岁,平均38岁,其中胸112例,胸126例,腰19例,腰28例,腰31例,其中14例行伤椎上下固定,另12例包括伤椎固定;经传统正中入路男20例,女8例,年龄22-56岁,平均39岁,其中胸112例,胸128例,腰18例,腰27例,腰32例,腰41例,其中15例行伤椎上下固定,另13例包括伤椎固定。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并对手术矫形效果进行评价。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微创TLIF (MI-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与放射学疗效差别方法: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有59例在我院行MI-TUF手术1-2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入组,入选标准为: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失稳,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排除标准为:峡部断裂型腰椎滑脱症,严重骨质疏松症(BMD T<-2.5).所有患者随机分为
目的:评估腰椎手术邻近节段翻修手术方法和疗效,探讨邻近节段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 2009年3月间收治的腰椎手术后邻近节段翻修病人23例(ASD组),其中19例应用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4例行减压结合棘突间非融合装置;随机抽取同期我院收治的单节段椎管减压内固定和植骨融合病人共2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AS、JOA下腰痛评分分别评价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腰腿痛
目的:评估微创TLIF治疗65岁以上老年1-2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于接受微创TLIF手术的151例连续的1-2节段腰椎退变患者进行临床和放射学评估,这些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或以上)与年轻组(65岁以下),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应用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估患
[研究设计]:回顾性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目的]:分析并判断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或减压伴融合术治疗伴有腰椎退行性终板M od ic变化并以腰腿痛为主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疗效差异[研究背景]:对以下肢根性痛和/或下腰痛为主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何种确切的手术治疗方法(单纯髓核摘除术、减压伴融合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仍是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对那些同时伴有腰椎退行性终板Modic变化的患者,对其术后疗效的
目的 应用后路Coflex动态稳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前瞻性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 2007年9月~ 2008年8月,28例连续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有限减压、椎板间Coflex动态稳定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28 ~ 72岁,平均54.8岁.本组患者术前均有下腰痛以及下肢神经症状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并经过X线平片以及动力片、CT和MRI检查确认病变节段和诊断.本组
[研究设计]:双盲、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伴终板Modic改变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在使用不同类型注射液进行椎间盘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评判采用适当的注射液对伴不同类型终板Modic改变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进行盘内注射的潜在治疗价值。[研究背景]:尽管仍存在一些争论,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在核磁共振图像上的终板Modic变化与慢性盘源性腰痛的相关性相当高(尤其是Modic Ⅰ
目的 探讨有限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采用有限椎板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随访,资料完整的128例,其中男51例,女77例.年龄54~78岁,平均66.7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均常规进行了临床神经功能检查,腰椎正侧位、左右斜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常规行腰椎CT、MRI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腰椎管造影、椎间
目的 探讨腰椎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月,对20例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患者采用腰椎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男8例,女12例;年龄49~61岁,平均57.5岁.腰椎融合术后3年~10年,平均6年5个月.其中单节段融合术后4例,两节段融合术后8例,三节段融合术后7例,四节段融合术后1例.比较分析20例患
研究背景:有关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能够影响相应节段小关节生物力学.腰椎小关节退变和椎间盘退变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在生理方面和病理方面相互作用,尤其相互影响在体运动.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腰间盘退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小关节的在体运动特点.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理载荷下椎间小关节运动状态.方法:腰痛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52.0±13.0岁,BMI=24±3.8,所有患者被诊断为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