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群苦恰克构造带东河塘组油藏成藏机理及油气勘探

来源 :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i678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群苦恰克构造带泥盆系东河塘组油藏流体性质、地层压力、储层物性进行分析,认为在群5-1井附近因物性变差而构成一个阻碍油气运移的阻挡带,并且认为东河塘组油藏具有非稳态油藏特征。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群苦恰克构造带构造演化史,认为东河塘组油藏成藏机理是早期成藏、晚期调整,早期成藏发生在晚二叠世,此时群苦恰克构造已形成,形成古油藏;晚期调整发生在上新世,大约2Ma以来群苦恰克构造带发生东西向翘倾,古油藏发生动态调整。最后指出阔什拉克构造带和群苦恰克构造带群5-1井以西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其他文献
High oil price,oil and gas peak analysis,different data and reports about oil and gas reserves and production brought increasing concerns to the world.In this paper,we examined the importantly influen
相和势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都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相和势的联合作用控制着油气藏的发育分布。利用相势复合定位可以直接对有利勘探目标进行预测,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塔中为例,应用相势复合原理对其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已发现的油气藏落入预测区带的概率均为90%以上,说明预测的有利目标是可靠的。在此基础上,对塔中地区各个目的层的潜在目标进行了预测,其中预测石炭系潜在有利目标2个,志留系潜在有利目标2个,上
目前人工成功合成石油生物标志物世界上没有先例。本文进行了低碳数甲、乙有机酸盐生油气模拟实验,并对生成的油样用美国Agilent6809 GC/5957 iMS色谱—质谱仪按国家标准GB/T 18606-2001《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沉积物和原油中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生成了77种饱和烃生物标志物,137种芳烃生物标志物。这说明,石油生物标志物不但可以由生物生成,而且还可以人工合成。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跃东地区上干柴沟组下段(E13)的构造断裂特征、沉积相带展布、烃源岩特征、储集层特征及裂缝分布规律等地质因素的综合研究,认为跃东E13油藏的分布受沉积、构造、岩性、储层分布与裂缝等多种因素控制,而主要控制因素是构造和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对油气成藏期和油气运移规律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E13油藏具有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两种生储盖组合,提出了E13油藏为构造—相控成藏模式,主要
隐蔽油气藏历来就是勘探的难点,存在隐蔽圈闭识别难的问题,目前主要采用地质分析与物探技术相结合进行圈闭的识别与储层的预测。这样的勘探流程周期长、勘探投入大,而且地震技术有时会遭遇一些外部因素的限制,因此可以补充一种勘探周期短、费用不高,对隐蔽油气藏的识别有效的技术——微生物油气调查技术(MOST)。该技术避开圈闭的识别,转而寻找富集于圈闭内的烃类流体。在隐蔽油气藏勘探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实践:(1)柴达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已有的油气发现大多集中分布在超压顶面上下有限区域内。通过聚焦超压顶面附近油气藏,提炼控藏要素,分析成藏过程,发现在准噶尔盆地腹部这样的成岩后生烃型强超压盆地中,超压顶面本身既是一个岩性物性封堵面,也是油气运移的平衡面,源岩的生烃热演化、输导格架的空间构成、超压能量场的演化、超压顶封层的性质以及超压顶面附近有利圈闭的类型和分布,共同控制着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的过程和现
储集层砂体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油气输导层。储集层物性是衡量砂体输导层能力的重要因素,十屋断陷四五家子储集空间纵向上存在三个异常孔隙带,深层主要为次生孔隙,储集物性较好;次生孔隙的发育与碳酸盐含量、地层水矿化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形成与溶蚀作用关系密切,在纵向上受成岩作用控制;有利的储集岩相带、地下流体作用和有机酸加快了次生孔隙的形成,改善了储集物性。早期活动断层可沟通纵向上的砂体层系,提高了砂体横向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种地质条件对油气成藏过程所起的作用,本文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的角度出发,对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源岩有效排烃范围、超压和T2反射层油源断裂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垂向向下“倒灌”运移范围、距离及层位;古构造背景、T2断层与储层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类型与现今构造配置关系控制着油
被动陆缘深水富油气区油气资源丰富,大发现接连不断,正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热点.2000-2007年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300m)共发现33个大型油气田,占全球同期油气大发现的42%.南海北部海域、南海南部海域及东南亚地区等属被动大陆边缘类型,近年来在深水区也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然而,我国南海被动陆缘深水盆地与典型被动陆缘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存在很多差异,比如发育时间上我国南海较之国外发育晚、
经典的油气差异聚集理论描述了油气在一系列不同盖层条件圈闭中的聚集现象:在盖层封闭性较好的圈闭序列中油气的聚集过程表现为差异聚集作用,在盖层不好的圈闭序列中油气的聚集过程表现为差异渗漏作用。当新生成的油气再次充注到老的油藏里时,将采用另外一种类型的差异聚集方式进行聚集——差异溶解作用。差异溶解作用的实质是油、气分子之间的溶解不平衡,其表现形式为新生成的油气在原有油藏里边溶解边聚集。差异溶解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