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七年制医学"精英教育"的特殊需要,本文从始终贯穿科研训练,采取前期"师承传授式"及后期"导师负责制";明确临床导向;分段教学,坚持一贯培养,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突出教学规律,促进学科发展四个方面来积极探索了"临床中药学"的特色教学,强调启发性,重视实践性,精心运作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模式,以展现本学科的特色及优势。
【机 构】
:
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福建 350003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七年制医学"精英教育"的特殊需要,本文从始终贯穿科研训练,采取前期"师承传授式"及后期"导师负责制";明确临床导向;分段教学,坚持一贯培养,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突出教学规律,促进学科发展四个方面来积极探索了"临床中药学"的特色教学,强调启发性,重视实践性,精心运作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模式,以展现本学科的特色及优势。
其他文献
紫草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悠久的入药历史,目前在临床的应用有趋于广泛的倾向。紫草具有降低体内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抑制排卵从而导致不孕作用:可降低血清人绒毛膜刺激素(HCG)含量,破坏绒毛的生长,阻碍妊娠黄体的发育,从而减少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阻碍子宫的发育以及胚胎营养的供应,起到终止妊娠及辅助药物流产作用。因此对于有意受孕的妇女及不需要终止妊娠的妇女,不应使用紫草。但紫草
中药药性研究已步入十字关头。本文在回顾性与前瞻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的客观真实性以及中药药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指出:中药药性的客观本质具有两重性;中药药性研究在近期内要取得重大突破,应对研究目标与策略、思路与方法等加以重新审视和调整,寒热药性可作为首要突破口;建立客观科学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阐明寒热药性的客观真实性将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首要关键科学问题。还首次提出了基于整合还原和热力学表
药物配伍禁忌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研究的任务仍然艰巨。进一步的研究应规范其研究的实验条件;要借助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传统"反"、"畏"理论的遗留问题、证实可能存在的配伍禁忌或发现新的禁忌;应重视中药配伍禁忌在方剂中的作用探讨,加强配伍禁忌药物的毒性分析,阐明中药配伍禁忌的物质基础,揭示中药配伍及中西药配伍禁忌的机理;应将已确定的药物配伍禁忌及时纳入临床用药规范,使之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强制性。
从文献、临床和实验三个方面,揭示了细辛有毒,对呼吸的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气闷塞不通,严重者可致死。病理损害主要在肺,毒性机制为呼吸中枢抑制。
细辛的采集和炮制是临床用药前的基本操作程序,应该予以规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辛药用部位的变迁,古今对于细辛的采集与炮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本文进行了详细论述。
本文通过对中药基本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药性理论,而药性理论体系又是以"五味"为核心的。所以,以现代研究手段探索五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文章最后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提出初步研究思维和方法,并对这种研究思维带来的效果进行了展望。
细辛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上品,但未记载其具体的用药剂量。自宋·陈承《本草别说》以来,关于细辛的用药剂量一直是中医药学术界聚焦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本草出发,从源头上对细辛的用药剂量进行探讨。
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层次递进教学法的实用价值。通过对两届数百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及青年教师培养情况回顾,发现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中药学》的合理方法、增强自学信心,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对于青年教师有促进尽快成长的作用。该方法有推广普及价值。
为培养中药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对中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在品德修养教育;培养思维活跃,博学多识的通才;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教育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中药学教学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期使中药学教学内容合理建构以适应现代中医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