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社会互动研究为例,详细讨论了遗漏偏误、自选择偏误、样本选择偏误和联立性偏误等四种主要的内生性问题的来源,并介绍了克服内生性问题的一系列模型识别方法。
【机 构】
:
牛津大学社会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社会互动研究为例,详细讨论了遗漏偏误、自选择偏误、样本选择偏误和联立性偏误等四种主要的内生性问题的来源,并介绍了克服内生性问题的一系列模型识别方法。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中国历代领导集体民族观的详细梳理,提炼总结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民族理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民族国家”是一个与民族主义有着密切关联的概念。正如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基本立场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在民族国家问题上同样有着极具洞见和历史穿透力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国家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国家形态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进步的民族国家”、“应被超越的民族国家”、“应被支持的民族国家”四个方面。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国家观,对于我们在历史与现实语境下理解“民族国家”概念均具有重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马克思的一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忘我工作,为世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呕心沥血,他关注和研究中国人民反抗列强革命斗争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对认识当今国际间民族关系和多民族国家内民族之间关系仍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民族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现象消亡的本质、阶段、实现途径及原则的理论。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已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其有继承,也有丰富、发展及创新。习近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准确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中国化在现阶段的内涵与特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概念体系,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有关民族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重要学派。从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视角探析家庭、氏族、部落、族体(nationality)乃至民族、国家的源起与未来,是马克思主义者有别于自由主义者的认识论特点;将民族问题纳入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总问题进行思考,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论特点。然而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观并不是自发形成,而是随着西欧强权政治对族体问题、民族矛盾的蓄意挑拨和渲染,随着民族观念的传播,在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内容,需要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升。本文依据研究出发点不同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大致分为"经典性理论"研究、"发展性理论"研究和"比较性理论"研究。这三类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时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时序性。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奥托·鲍威尔和卡尔·伦纳提出的民族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有机调整、民族性格原则、民族登记制度以及民族文化自治。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机会主义与折衷主义立场决定了他们的民族理论具有折中性。同时他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模式批判因而也具有批判性。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具有的三个内在矛盾在于:人的社会性与个人民族属性的自由选择性之间的矛盾、社会民主党民主追求与传统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民族研究“话语”经历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 “族群”替代民族及其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说等热点议题,在讨论和辨析中不断树本清源,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自信,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民族工作的最新成果。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社会转型,新疆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新疆民族问题也出现了新情况。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转型时期以及新的国际形势下的新疆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进行深入探索,由此总结出了处理新疆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具体为:坚持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观点;必须坚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路;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必须坚
本文通过比较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和已婚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融合状况,分析婚姻状况对社会融合的影响,从而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社会融合状况因婚姻状况而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