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电针刺施针侧别的合理选择,即位于疼痛部位的同侧或是异侧,对于更好地发挥针刺的镇痛疗效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但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的多数针刺镇痛的磁共振研究大都采用急性热痛模型,但由于临床慢性疼痛多数以痛觉过敏为基本表现形式,采用辣椒素诱发痛的实验模型可能更有利于模拟临床慢性疼痛并了解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28名健康被试随机分入同侧组与异侧组,相继接受真针刺与安慰针刺的治疗干预,构成2×2的重复测量的混合设计方差分析模型:同侧或异侧(组间因素)×真针或安慰性假针(组内因素).在针刺合谷穴治疗30分钟前后,观测辣椒素—触诱发痛大脑响应的变化,并同时评价主观疼痛强度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相较于异侧针刺治疗,同侧针刺治疗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应并且产生对疼痛相关脑区更大范围的信号抑制作用.同侧和异侧的真针治疗均可对疼痛产生显著缓解作用(主观疼痛评分变化,P<0.05).相比较,安慰针治疗后仅在同侧出现显著的疼痛评分减少(P<0.05),而非异侧.由此推测,安慰剂镇痛作用减弱的部位同时也是空间注意力相对较少集中的地方,意味着安慰剂镇痛效果的发挥密切依赖于由空间注意力所介导的特异性安慰效应的激发.研究结论:这一推测进一步被证实,针刺治疗(真针与假针)与施针部位的侧别性(同侧与异侧)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参与调节的脑区主要位于默认网络中的双侧顶上小叶、双侧顶下小叶、楔前叶和左侧后扣带回.以往研究证实慢性疼痛病人产生认知和行为损伤与默认网络的功能异常紧密相关.本研究进一步表明默认网络可能参与空间指向性注意力在安慰剂镇痛效应中的调节,为针刺镇痛侧化性效应的提供潜在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