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58年,美国工程师厄尔·巴克(Earl Bakke)制造出了第一台体积、重量都较小,可以随身携带的心脏起搏器,让心脏起搏器迅速推广开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起搏器除具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美国工程师厄尔·巴克(Earl Bakke)制造出了第一台体积、重量都较小,可以随身携带的心脏起搏器,让心脏起搏器迅速推广开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起搏器除具有基本的起搏功能外,其远程监测功能亦日趋强大,并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数量逐年递增.目前,全球携带起搏器的患者300余万.中国每年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超过5万,且以年10%~15%的速度递增.根据ACC/AHA/HRS起搏治疗指南推荐,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应该每3~12个月随访一次.以往,都需面对面获得搏器工作状态的数据,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随访工作负荷日趋加重,随访质量明显下降.随着无线遥测技术的成熟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远程随访和监测成为新一代器械植入术后患者新的管理模式,正逐步得到推广应用。现行的起搏设备已经可以自动执行监测,如电极阻抗、感知及阑值的测试,还可随时将感知到的心律失常,异常的起搏工作状态,以及经胸阻抗,活动度等有关心力衰竭监测指标的警报数据发送给相关医务人员,实现远程监控。远程随访监控能够给患者提供既安全又高质量的服务,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其他文献
50%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或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下降.长期的右室(RV)起搏会导致左心室(LV)重塑和功能障碍,这对于植入起搏器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患者也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近20多年出现的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最成功的方法之一,它适用于25%~30%的症状性心衰患者.CRT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住院率及死亡率,逆转心脏重构.但
临床上可见突发而不能解释的晕厥患者,而且这些患者的心脏正常且心电图正常,在晕厥发作前没有任何前驱症状.这些特征不同于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其晕厥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类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资料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这种以双心室起搏为基础的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方法,已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明显提高心脏
当前指南推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射血分数(LVEF)降低、宽QRS波、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目前认为包括患者选择、电极位置,以及术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一种以双心室起搏为基础的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资料证实CRT已成为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大量循证医学证明了CRT
自1958年首例起搏器植入以来,起搏器植入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世界范围内起搏植入量不断增长,每年约有90万人新植入起搏器.同时起搏器植入的指征也在不断扩展,2008年美国ACC
CRT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被公认为是治疗伴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传统CRT治疗是在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一个左心室位点的起
希氏束电图导管记录技术的问世奠定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成为心脏病学一门新的亚学科的基础,本文回顾希氏束电图记录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该技术的基础上,最近出现的希氏束起搏用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临床应用已逾20年,大大改善了合并心脏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