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与社区共生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传佛教寺院自创建之日起,便与所在社区产生互动,两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供施关系.但在政教合一制下,这一关系意味着互动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改革开放以后,藏族社会呈现出宗教世俗化和社区现代化的双重趋势,供施关系的政教、经济和文化根基也随之发生动摇.在此背景下,文章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将寺院和社区看作是藏族社会系统中的一对共生单元,通过对甘青藏区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寺院及其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比较,建构起“寺院一社区”共生模式的不同类型,从而反思当前藏传佛教寺院在社区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以及寺院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机制.
其他文献
Hasso-Plattner-Institut数字工程研究所是在德国成立的一家研究所,有本科学位,还有包括IT工程设计的本科和硕士学位。除此之外,将会扩大化的提供数字化的医疗、智能能源,还有大数据、工程,还有包括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学位。在IT的教学过程当中设计思维大行其道,让大家成为一个团队的协作者,所以在此过程当中希望能够打造一些具有企业精神的项目。因为创新不能够光高谈阔论,创新不仅仅是打造出12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走廊,甘肃民族文化的天然优势,是与丝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共享许多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契机.
《四部医典》在藏医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汉(中)医学史上的《本草纲目》.两部医学经典的使用和教学,都离不开规范的图像说明.采用图像分析方法和历史文献梳理的研究方法,本文依据第悉·桑杰嘉措时期绘制的《四部医典挂图》和明万历年间金陵胡承龙版《本草纲目附图》,对比其绘画技法的异同,分析图像对于典籍的诠释功能,并探讨《四部医典挂图》和《本草纲目附图》绘画技法差异的内在原因.政府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别、曼巴扎仓
汤瓶是回族不可或缺的日常洗浴器具,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回族民间传说故事讲述的汤瓶来历,是对自身历史的追忆、表述与对集体的认同.回族对汤瓶的使用和实践,充分展现了其对信仰的恪守与回族作为信仰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汤瓶是回族对自身历史的表述与恪守信仰的统一,是回族之为回族的自我确证.
旅游化生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大理白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生存模式选择及困境剖析着手,基于原真性理论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模式体系,并提出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路径.
阿克曼巴丹巴尖措既是出家为僧的修行者,也是藏医药技术与文化的传承者.他继承了老师旦考的藏医传统,创办了卡加曼藏药开发有限公司,为民族和地区藏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在对阿克曼巴丹巴尖措访谈的基础上,以行医与制药为主线从纵向上了梳理了一位藏医的基本成长历程,试图探索其医德的养成过程,为藏医医德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田野个案.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被学界称为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自2003年广西启动生态博物馆建设工作以来,每个生态博物馆根据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产业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建设和改革.作者总结自身跟随“文化记忆工程”开展与进化的现实经验,阐述了“文化记忆工程”先后经历的发展重心与阶段特征,分析了“文化记忆工程”的发展背景和条件,对“文化记忆工程”的功能作出评估.“
本文主要对丹津班珠尔的旅程做整体考察,关注他对内地的观感,分析一个西藏贵族眼中的内地见闻,提供一幅18世纪西藏人对内地自然与人文景观及社会万象的一种域外观察,以期再现一个拥有西藏背景书的世俗贵族如何看待自己的内地之行。
荷兰人初抵台湾时发现大员附近原住民的社会组织与政治制度尚处于原始状态。荷兰人因人手不足,对台湾原住民实行以番制番的策略,除了定期召集村社的头人或长老参加地方会议外,还从他们中间择取性情温驯,在社民中威望较高,影响力较大者,作为东印度公司派驻村社的代理人,代表公司管辖村社。
第一次金川战争之时,出于军事需要清朝下令采录“番子”人名、地名,并以清字、唐古特字和汉字三体合璧形式缮写造册.根据档案内容,推知在战争期间,清朝非但没有在四川督府设置相关译员职位,即使是军事前线,也同样没有相关职缺.一直到第二次金川战争前的乾隆二十八年,始将给四川督府设置笔帖式衔唐古特文译员职缺作为定制.通过将《清汉对音字式》和留存至今的档案所载之“番字”人名地名名录对比,结合《同文韵统》编纂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