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丹参主产区栽培现状调查报告

来源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四川、河南、陕西、山东四个丹参主产区的栽培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丹参的栽培品种、各产区自然生态环境、丹参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为丹参的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可控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寻找枸骨叶与其易混淆品小果十大功劳叶的主要鉴别特征,建立有效的鉴别方法.方法:LMVP(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结果:两者在叶形态和脉序方面的主要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枸骨叶的主要特征:单叶,具短柄;类长方形、矩圆状长方形、椭圆形;具硬刺状牙齿;脉序类型为达缘-环结-半达缘混合羽状脉序;基生二级脉≤2条;叶端两侧一对齿的齿内脉为二级脉或其分支,居中直入;网眼多由一至三级脉围成,形状大小不一,
目的:寻找快速鉴别鲜、生、熟地黄的薄层色谱条件。方法:针对文献所报道的在鲜、生、熟地黄中含量差别较大的梓醇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通过摸索不同的提取方法、展开系统和显色剂,以期找到能有效鉴别三种地黄的色谱条件。结果:找到了可区别三种地黄的薄层色谱条件及其对应的特征斑点。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
利用不同腐解时间的三七残体浸提液,对三七幼苗进行处理,并取幼根进行石蜡切片观察。从三七残体降解后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三七根尖组织的损伤,进一步分析三七产生化感作用的机理及根腐病易发的原因。
目的:调查丹参主产区根围中丛枝菌根的资源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碱解离-乳酸甘油酸性品红染色法观察丹参根系浸染情况,并计算侵染率;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提取孢子,利用形态特征及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孢子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丹参能与AMF形成菌根,不同产地采集丹参菌根侵染率不同,为10.92%~25.93%;从20个产地共分离出
药用植物中各无机元素含量的不仅影响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是药材有效成分的构成因子。本文通过对黄芩总分布区内16个不同产地(即居群)的96个野生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样本及其相应的根际土壤中10种无机元素含量的分析,总结出了黄芩药材及其相应根际土壤无机元素的含量特征和他们之间关联性,并从居群内和总分布区内两个角度分析了土壤无机元素对药材无机元素的影响,认
目的:前期作者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连作地黄的正反消减cDNA文库。本研究从两库中各选5个可能引起地黄连作障碍的基因做时空表达分析,以探讨其在地黄连作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这10个基因在正茬、重茬地黄中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正库中筛选的5个编码基因(钙依赖性蛋白激酶、SAM合成酶、ACC氧酶、甲基转移酶、钙蛋白酶)在重茬地黄中有较高的表达量
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对地黄连作障碍的成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从裉际土壤、植株响应和基因调控三个不同层次进行综述。指出了地黄对化感自毒作用的感知、传递、响应过程研究的新思路和对地黄连作障碍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途径,提出了地黄连作障碍的消减策略。
以干燥黄芪根为试材,介绍一种用于快速鉴定干燥中药材组织的冰冻切片永久制片法。具体操作步骤是:样品前处理→冷冻包埋→回温→切片→贴片→染色→封片。结果表明,应用冰冻切片法进行干燥中药材组织的永久制片,效率极大提高,有机试剂损耗降低,且制片效果与传统之蜡切片法相当,是一种绿色、经济、环保的植物组织永久制片法。结论:冰冻切片永久制片法在中药快速鉴定中有广泛应用空间,具有积极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以地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BIOLOG技术、土壤宏基因组学、宏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理生化技术对连作下地黄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指出,地黄连作对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产生显著影响,导致根际微生态平衡丧失,微生物多样性下降,自动调节能力下降,营养循环受阻,病原菌大量生长,不利于地黄正常生长和发育。本研究对于深入探讨地黄连作障碍的产生机理与消减
在甘肃省岷县当归道地产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等氮、磷、钾量条件下,中药渣堆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即:T1(不施肥)、T2(单施化肥,每公顷施N 90 kg、P2O5 90 kg、K2O 60 kg)、T3(每公顷施堆肥1350 kg+86-84-52 N-P2O5-K2O kg)、T4(每公顷施2250 kg+83-81-47 N-P2O5-K2O kg)、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