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论文从搜集到的韩国学者李圭景的《字学集成辩证说》与《洪亮吉字学辩证说》两篇文章入手,客观全面地评述了它们的学术贡献与不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搜集到的韩国学者李圭景的《字学集成辩证说》与《洪亮吉字学辩证说》两篇文章入手,客观全面地评述了它们的学术贡献与不足。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对玛丽玛萨文收集研究简况做了概述。其次,对《纳西族古文字概论》疑难字考释进行了介绍。最后,针对《玛丽玛莎文字源与结构考》疑难字考释做了阐述。
钩乙号,或称“倒乙号”、“乙正号”、“乙字符”等,是古代乙正倒误文字的符号。本文列举大量实例,讨论了钩乙号的形状和基本用法,指出了古书校读中因不明钩乙号造成的种种疏误;文章探讨了钩乙号的起源及其演变,并进而廓清了若干流传已久的错误说法。
文章通过对“鬲”、“甗”二字各种异体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细致而深入的梳理、分析,论定西周晚期的鼄伯鬲自名是“甗”字的象形写法,以往释为“鬲”非是。文章不但发现了青铜器自名代称的新资料,对汉字简化问题也有深入的认识。
本文据战国楚简材料中“(禾蔑)迈”,“蔑、万”相通假的现象,推测金文留语“蔑历”中的“蔑”可读作“励”,训为勉励,从而为于省吾先生在1956年提出的“蔑”当读作“属”的观点提供了最为直接的通假例证。文末还对郭店简和上博简中两处舆“蔑”相关的文句提出了个人的释读意见。
本文封《居延新简》中的用字作了调查,《居延新简》的用字规范度不够,同一个词在书面上有几种记录方式,字和词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封应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辞例和用法的角度,封两周金文中“(畲)”字的用例进行了辨析,认为在西周金文中,凡是表示“赐予”、“给舆”一类意思的“(畲)”字,都应该释作“余”,在铭文中通常读作“予”;凡是表示“施”、“置”一类意思的“(畲)”字,都应该释作“舍”,二者在形体上于无明显的区别。在东周金文中,“畲”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释作“余”,舆“舍”字形体区别甚明,但偶尔也有例外,因而在封相关古文字资料造行考释时,需充
本文利用现有的资料,运用提取特征法与特征描述法对西汉刻石的字体风格作一些分析,以期揭示其在字体演变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虚词「廼」由殷卜辞过渡至西周金文在用法及构词上的历时燮化。透过二批材料的封比分析,发现殷卜辞「廼」字仅用作时间副词,发展到西周金史除承袭殷卜辞副词的用法之外,更发展出了连词的用法。另外,就构词而言,殷卜辞的复合结构「先~廼~」、「于~廼~」不见於西周金史;而西周金史「廼~廼~」结构亦不见於殷卜辞。整体来看,「廼」字西周金文的用法及讲词均较殷卜辞更加虚化、复杂而灵活。
学界对商戍(嗣)鼎铭文中“(饔)”字的解释历来不同,从构形上看,该字当为甲骨文“饮”字的变体,其意与饮食有关,同时该字也说明了《说文》中饮及其古文(食)字“从食”的来源,其在铭文中用作动词,反映的是文献典籍中所记载的宴饮之礼。
本文认为学术界对“告”、“中”的解释以及对甲骨文“小”和“少”的隶定还有可商榷的地方,通过字形以及用例分析,认为:“告”是“祰”的初文,它并非从牛;“中”本是商朝建军专用的旗帜;甲骨文中(∴)是由(∷)简化而来,是同一个字,应隶定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