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热流及其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计算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的岩石圈热结构和流变学强度.中国岩石圈热结构与流变学强度均显示复杂的横向变化格局.地震活动、岩石圈热结构和流变学强度之间空间展布格局的一致性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与活动构造变形均受到岩石圈热结构及其横向变化的强烈影响.
【机 构】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矿系(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热流及其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计算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的岩石圈热结构和流变学强度.中国岩石圈热结构与流变学强度均显示复杂的横向变化格局.地震活动、岩石圈热结构和流变学强度之间空间展布格局的一致性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与活动构造变形均受到岩石圈热结构及其横向变化的强烈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以鞍山地区典型的北方深埋岩溶为例,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深埋岩溶地面塌陷的力学机制进行研究,模拟了开口岩溶上覆土洞塌落的过程,同时指出第四系盖层结构对深埋岩溶地面塌陷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本文论述了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特别讨论了网络的学习和网络技术的改进.通过sn油田三工河组的油气预测,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油气藏的预测是有效有.
研究表明幂函数分布、帕累托分布(包括截尾的帕累托分布与渐近的帕累托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齐波夫定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分形不变性质,它们是分形模型的数学基础.以金矿床为例,用分形模型方法确定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值范围,其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
在提出构造成矿动力学的分支学术方向的基础上,以易门式铜矿床为例,主要从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成因、矿田地质力学、断裂构造地球化学、构造应力场等方面进行了构造成矿动力学研究,阐述了在构造应力场控制下成矿元素迁移和聚集的规律,概括了成矿预测准则,并进行了隐伏矿的定位预测,提出若干重点找矿靶区.其中部分靶区得到工程验证,表明构造成矿动力学对隐伏矿定位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近年来在应用数学上具有广泛应用的一个超越函数(LambertW函数)引入到感应测井中来,从而给出一种处理过程准确方便且物理机制明确的无附效应的新的感应测井方法.该方法突破了必须满足ωσ<<ε条件的限制,而且测量精度与地层真电阻率无关.在感应频段,该方法可以准确获得地层电导率.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试验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方法,而且易于实现,可以固化在仪器中,直接输出准确地层电导率曲线.
经过对我国红土的系列研究,论述了红土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和工程地质性质,从地质成因、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角度上对红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决定红土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因素为游离氧化铁,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形态游离氧化铁的大量存在使红土在高含水率和高孔隙比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相对较弱的胀缩性.
本文以能量流和物质流相互配置关系的全新的学术思想考察类运聚成藏机理;从油气成藏过程的本质出发,直接建立描述地下流场性质的超压方程、传热方程、饱和度方程及其它模型多机制机互耦合关系,使之更迫近实际地质情况,动态展现烃类运聚成藏的能量流、物质流过程,确定烃类生成运移聚集时定量配置关系和定时定位,有利油气聚集.系统在我国东、西部多个盆地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检验,取得了满意效果.
根据国内外宏观藻类化石资料,划分出前寒武纪至寒武纪宏观藻类的两个大的演化阶段和五个形态阶段,并认为地球大气、水圈中O、CO含量的突变是引起1800~1700Ma和700~600Ma宏观藻类辐射的原因.同时,建立了早期藻类的形态演变趋势图.
本文研究了辉光放电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性质.我们用重构相空间技术重构出时间序列的吸引子,得到其分形维数约为1.8.我们还计算了这一时间序列的Lyapunov特征指数谱.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这一时间序列具有混沌运动的特征.
生物硅是湖泊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国际上追踪和探寻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又一种手段.本文在国外分析方法基础上,首次测定了我国雷州半岛湖光岩玛珥湖B孔部分岩芯生物硅含量,结果显示了生物硅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表明了低纬度湖泊沉积生物硅第一性地反映了湖泊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它可以作为替代指标来追踪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