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当前研究生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对控制学科与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结合控制工程学科理论与实践交叉性强等职业背景,提出加强导师队伍和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建设,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环境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体现应用型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机 构】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威海 264209
【出 处】
:
第九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研究生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对控制学科与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结合控制工程学科理论与实践交叉性强等职业背景,提出加强导师队伍和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建设,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环境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体现应用型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在博士生从事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数量博士生因其研究方向不稳定,经常变换课题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不高,从而造成延期毕业甚至无法毕业的现象较为普遍.为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促使导师从招生选拔就开始考虑博士生的培养问题,国防科技大学论证实施了博士生首年开题制度.经过三年来的实施,每一级博士生按时开题的比例已从2015年的53.7%上升到2017年的66.2%,这不仅表明导师在博士生入学前就已经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已经被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成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界定教育大数据的概念,并提出了教育大数据的六个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教育大数据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实现途径.
以江苏大学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探索为例,介绍了以“绩效导向、适应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博士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以及实施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改革方面的措施、相关政策与保障机制.
介绍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和工作模型,认为缺少方法论指导、管理过程监控不足和全员缺少持续改进精神是研究生培养管理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量化管理状态以准确发现问题、重视工作反馈确保问题均已解决、调动全员改进意识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三个全局改进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以来,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历经三十多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近年来普遍存在培养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学习目标较繁杂及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对此从培养单位、国家、社会三个方面逐一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力求改善社会不认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积极的恶性循环.这对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化研究生
随着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迫在眉睫.作者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过程质量保障的具体路径与网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河南科技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及质量保障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围绕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计划,分析在“新工科”背景下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特征,研究全日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结合地方需求和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制订突出地方产业需求与个人发展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生学习全过程参与实践的培养模式、探索突出创新性和工程化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全日制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和实践,以提高工程硕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证探索与实践自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期间,经历了立项、调研、推进、试点准备、试点启动、经验总结等重要过程.论文梳理了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3个关键问题,提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证标准内容设计的原则,硕士研究生认证标准内容框架与本科认证标准的衔接与差异,具有可实施性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证操作系统设计方法.本文的探索
教育部发文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并轨招生,统筹管理,对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办学、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点、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长远发展,要在管理体制、培养机制和质量保障等三个方面进行更加全面地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内部不同教育类型间的关系。
自从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相关文件以来,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成长、回落、复兴.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着手分析,通过严把招生“入口关”、不断提升课程质量、规范管理制度及推进导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入手,提高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社会的认可度,确保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