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增厚机制初步探讨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0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gu77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仑断裂以南地壳中部存在-5.8km/s厚12km的低速层,而以北没有(王有学,2003).如此巨厚的地壳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或认识.本文利用近几年来在高原东北取得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和结果,对地壳增厚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本文以CRUST2.0模型为基础,综合使用以上方法给出了全球Θ值的2°×2°分布图.在对H和Θ全球分布数据进行球谐分析和球面小波分析之后,对各阶系数和尺度系数进行研究,并与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对比,探索了各种尺度的不均匀性的特征.
全波形叠前反演方法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叠前地震数据的信息,从中提取岩石的弹性参数,为进一步的地质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对一维层状介质叠前全波形弹性参数非线性迭代拟合反演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观测事实揭示,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急剧增加正在引起全球大气和海表层温度的明显增暖,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增暖极有可能对大气和海洋环流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文在地震层析成像计算的上地幔密度异常直接驱动地幔对流模型基础上,反演了我国西北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流格局.由地震层析成像提供的地震P波速度异常,并利用地震波速和密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得到地幔密度异常.
本论文综合利用动态资料,探索了一种利用比采油指数求取储层渗透率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建立了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用这种方法解释的渗透率精度较高,与生产动态匹配程度较好,可以满足油田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及油藏数值模拟的需要.
本文以全波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岩石物理测定资料,总结了琼东南盆地三号带两套储盖组合地震岩石物理变化规律和地震响应特征,取得如下认识:两套储盖组合储层与盖层的速度、密度、波阻抗、泊松比和纵横波速度比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具有检测天然气藏独特的岩石地球物理基础.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岸黄海之滨,随着青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岸及浅海工程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为实现海洋工程活动与海洋地质环境相互协调,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和环境破坏,为工程项目的前期环境地质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本文所述是对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两项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的初步成果.
在利用重力资料反演壳—幔结构时,往往采用地壳均匀密度模型,即密度—深度函数为常量,这无疑是一种极为近似的模型,因为地球内部的密度值是随深度变化的.本文研究了用重力异常资料,以地震测深剖面作约束,在频率域中采用遗传算法,反演地壳变密度模型的方法.作为应用实例,反演了青藏高原中部的指数密度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青藏高原中部的地壳密度结构特征.
本文作者试图以岩浆事件和地球物理所揭示的信息为出发点,对其进行相互约束、相互印证,以期对可能的青藏高原演化模式进行探讨.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广泛分布着较连续的黄土堆积,它们是探讨高原隆升—气候环境耦合变化特征和机理最直接、最重要的记录之一,研究其形成时代及记录的环流变化的信息,对于深入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阶段性和幅度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亚洲季风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