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儒学科举教育和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来源 :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科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教育起源于中国,公元第Ⅱ世纪就进入越南社会了.但是要到李朝第Ⅺ世纪,以1070年建立文扇、1075开辩第一儒学考试、1076年建立国子监、1154建设南交祭坛和1156年建设孔子扇等事件來越南独立教育才正式形成.从1075年到1919年越南教育和科举历史已经具有了八百多年发展.其中,黎初(1428-1527年)的儒学教育可以称是最典型、最完善的.这时期也是独尊儒教的,同时成为后代时期的标准;也是在越南现代社会具有多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对中国进行了定位为"心信之旅"的国事访问.所谓"心信之旅"被海外媒体解读为"真诚沟通和增进互信的旅程",认为朴总统此行的根本意义在于"巩固和加深与中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信任,同时要赢得中国人的心,为今后的坦诚对话奠定基础."同时媒体也指出,"这种互信的提升,也将成为韩中深入合作建立地区新秩序的基础,足以影响未来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加强中韩人文纽带”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提
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根本特点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潮的交汇、碰撞和融合.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对中国的研究已经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过去两千多年那样,作为一支受地域限制的学术传统,(相对)独立地发展.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比较的时代.就世界范围的哲学人文学科研究而言,如果说十八、十九世纪是理性的时代,二十世纪是分析的时代,那么,二十一世纪则是一个比较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研究必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其中在论述宗教时,特别提到了佛教,认为佛教在人类文明的交往和发展中,尤其是中华文
21世纪是亚太世纪,是亚洲文明,特别是中华儒学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崛起交融发展的世纪.这是世界文明在矛盾对立中相互冲击又交流融合的大变动世纪,见证了极端主义和伊斯兰恐怖主义对西方美国的9·11恐袭事件、见证了极端伊斯兰回祈团对印尼巴厘岛和雅加达国际酒店的恐怖爆炸,也见证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对伊拉克的错误武力攻击,对叙利亚政府的失误武力侵略,造成"伊斯兰国ISIS"恐怖势力在中东的
"命运共同体"最早出现于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2012年11月,这一理念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此以后,习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场合都强调了要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察和处理中国自身及外交问题,并将其作为中国关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习近平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内核.这种"命运共同体"不仅要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指包括东北亚在内的区域性"命运共同体
人类生活可以总结出两组群体,其他人是在两组之间游移.一组人可以称之为"一多二元"组,另一组可以成为"一多不分"组."一多二元"组的人们的想法、价值和行为是:宇宙世界由一个超级"一"主宰着,人以个体为单位直接服从主宰者;人与人是对立竞争临时有限关系,人的一生是玩一种"有限游戏",尊从有限零和原则,角逐出优胜者,获得享受主宰者赋予的权利与幸福."一多不分"组人的想法、崇尚和行为是:宇宙世界万物是一多不
西方智者与中国名家偏重于人的认知能力、事物的客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这是两者共有的知识论特征.而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儒家则偏于从"天人合一"的综合思想型态中阐发知识论的伦理意义.名家是以"白马非马"、"坚白石"、"可不可"这样的逻辑概念来展现人的思维辨析能力,儒家则以"知言"、"诐辞"、"淫辞"、"邪辞"、"遁辞"、"怪说琦辞"对知识加以伦理上的价值判断,以伦理上的"德性之知"超越于逻辑和经
本文对亚洲宗教的多样性传统及其世界影响加以历史回顾和哲学分析,指出其特点及其意义,进而专门阐述了中国宗教及中华文明的意义及特色,指出了儒家思想在其中的独特地位及重要作用.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上,东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形成儒佛道三教的文化圈,维系着东亚文明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其特点是:第一,三教在东亚各国间的传播是和平的纯粹文化性的,没有政治集团的操控,更无军事力量的征服;第二,三教以中华为腹心,又与东亚各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具有各自鲜明特色;第三,三教在东亚各国成为社会道德生活三大精神支柱,深刻影响了各自文明的发展;第四,东亚文化圈长期是世界多元文明的高地,虽然
在中华文化中,"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政通人和"、"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等,已经成为人们熟知和常用的话语;故宫三大殿也都以"和"命名.可是习焉而不察,对于"和"的真正意义何在,似乎入门并不深究,也并不很清楚.常见的一种认识,和表示一种态度:和气、和顺、平和、和蔼……;或一种状态:和睦、和谐、和平…….与和相对的,是斗、争、仇、敌对、对抗…….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