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丽江-小金河断裂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边界的控制断裂,同时也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川西北和滇中两个次级块体的主边界断裂,是滇西北地区一条重要的构造界线。该断裂在新生代早期与龙门山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与扬子板块边界的逆冲构造带并发生了显著的垂直运动(吴大宁等,1985),中新世以来由于受到来自印度板块的东向俯冲以及青藏高原的侧向挤出双重作用,发生了显著的左旋运动(潘桂棠等,1983;徐锡伟等,2003)。关于丽江-小金河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前人研究表明该断裂主要以左旋运动为主兼具逆冲分量(向宏发等,2002;徐锡伟等,2003;韩竹军等,2005),但也有人认为该断裂南段显示较为显著的拉涨特性(陈小斌,2007),北段以走滑型的地震为主(马文涛等,2008)。而横跨丽江-小金河断裂的GPS速度剖面显示其存在~3mm/a的左旋走滑和1-1.5mm/a的地壳缩短(程佳等,2012;王阎昭等,2008;Shen et al,2005;张培震等,2002),并且沿断裂断错地貌显著,这些结果表明丽江-小金河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较强的活动。那么,丽江-小金河断裂到底是如何活动的?其构造样式如何?本文在丽江-小金河断裂1:5万填图的基础上,选择断裂分布相对集中的狭长谷地(干塘子盆地)作为切入点,通过探槽开挖、微地貌差分GPS测量以及年代测试,对该断裂段晚第四纪构造样式进行了较为精细的研究。研究发现:1)干塘子探槽所揭示的断裂构造有多组,构造组合复杂,包括正断型、走滑型和逆冲型,以及断层相关褶皱;2)盆地两侧边界断裂表现为走滑与视正倾滑位错(正断),其中盆地北侧断裂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呈负花状;盆地南侧断裂倾角相对较缓,但下降盘地层倾角倒转,呈反坡向;而盆地中部则表现为视逆冲位错;3)探槽揭示了至少两次事件,结合测年结果分析,次新事件发生在6970±140 Cal BP至4030±100 Cal BP之间,最新事件发生在2460±200 Cal BP与1850±80 Cal BP之间。4)通过分析以上两次事件得知,次新事件发生在盆地北侧的断裂,从地层的断盖关系以及构造组合样式上看,该事件表现为视正倾滑位错,为典型的走滑断裂特征。而最新事件发生在盆地中部,表现为视逆冲,在构造样式上属于典型的断展褶皱。但结合盆地南侧的倾角倒转的地层分析,该次事件应该是由于强烈的震动作用而造成盆地南侧地层的整体滑塌,滑塌体的后缘表现为正断,下降盘的地层由于掀斜作用表现为反坡向,而滑塌体的前缘则表现为断展褶皱式的逆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