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解决夏热冬冷地区冬季供暖问题,本文设计了小温差换热风机盘管末端,并结合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了实践应用。研究表明:使用小温差换热末端降低了机组设定出水温度,改善了机组的运行工况,提升了系统的能效,有效解决了目前空气源热泵在冬季低温工况下供暖能效低、舒适性差等问题。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 200240
【出 处】
:
2016年第九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夏热冬冷地区冬季供暖问题,本文设计了小温差换热风机盘管末端,并结合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了实践应用。研究表明:使用小温差换热末端降低了机组设定出水温度,改善了机组的运行工况,提升了系统的能效,有效解决了目前空气源热泵在冬季低温工况下供暖能效低、舒适性差等问题。
其他文献
本文将对地源热泵技术的技术适用性、经济可行性做出量化评价与分析,并将评价结果与查阅得到的集中燃煤供热与空调制冷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地源热泵和传统供热与制冷方式相比而具有的优势。对比分析表明:相比于传统的集中燃煤供热以及空调制冷,地源热泵系统有着较好的节能效应,虽然初始投资额度较大,但相比其他供热方式依然可以接受,而且运营阶段的维护费用及技术门槛都较低,在现阶段作为一种辅助冬季供热及夏季制冷
蓄冷是减少空调设备用电对电网冲击、平衡电网峰谷负荷的有效手段。本文在溶液蓄能空调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利用低品位热能或热泵加热浓缩溶液储能,再利用阻尼渗透转换为机械功输出,从而实现热功转换与储存,分析计算表明有较高的理论储能密度,探讨了可能的应用方式。
通过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对长期在轨运行中某型液氧贮箱内的压力、温度、气液相界面等参数进行了模拟研究.计算了该型贮箱在轨运行时的平均漏热量为6.84W·m-2.对贮箱进行了5天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贮箱上部的气枕区并不稳定;液相区存在相对高速运动的气团,削弱了液相区的温度分层,使得液相区温度基本均匀.
在液氧储箱完成开口状态地面停放3.5h的基础上,数值模拟排气阀关闭后储箱内气枕区压力、液氧蒸发速率及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特性.根据模拟结果可知:当排气阀关闭时,储罐内压力先迅速上升后随时间呈线性缓慢上升;液氧在相界面处蒸发速率在排气阀关闭瞬间迅速下降后趋于平稳;液氧温度分层随停放时间进行逐渐趋于明显.
数值模拟了液氧储箱开口状态地面停放阶段箱内物理场变化特性,分析了箱内液氧表面传质速率变化规律和整个停放过程蒸发消耗量,同时对储箱停放过程液氧温度分布做了分析。根据模拟结果可看出:初始液氧有个快速蒸发过程,随着停放时间增长,液氧表面向气相空间的传质速率减少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受到初始过热度的影响,开口停放结束后储箱温度最低位置出现在相界面处。
本文研究利用自然冷源对陈列柜供冷时,食品包温度与自然冷源温度、送风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柜内食品包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总体变化情况为上低下高,底层食品包温度最高,左右两边对称;底层前排与顶层前排食品包温度随着自然冷源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两者食品包间的温差在逐渐减小;底层前排与顶层前排食品包的温度随着送风风速的增加逐渐降低,且变化趋势逐渐变小。
针对南京某住宅房间的毛细管辐射供冷空调系统,研究房间空调系统在间歇运行情况下启动段的特性,探究室内空气预处理模式、毛细管辐射面积、送风量对室内温湿度的动态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连续运行模式下的设备设计容量不能满足间歇运行的要求,需要增大辐射毛细管和新风机的处理能力。采用新风机内循环和新风两种运行模式,可有效缩短间歇运行启动阶段时长。增加新风机送风量可减少预处理时间,75-85 m3/h的新风
提出了一种新型鼓泡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该循环采用R124作为制冷剂,DMAC作为吸收剂,可用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废热和动力作为驱动热源为汽车空调供冷.并在多种工况下对混合制冷循环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合制冷循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当热源温度为340 ℃,泵流量为210 L·h-1时,吸收制冷子循环和混合制冷循环的制冷量分别为2.4 kW和2.95 kW.
建立了PV/T太阳能热泵的数学模型,利用直膨式太阳能热泵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校核,结果显示,模型的计算误差在5%左右.在不同的辐射强度下,比较PV/T太阳能热泵与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的性能,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提高,系统COP随之提高,PV/T太阳能热泵的热电综合COP平均为7.4,高于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的COP.
本文针对一种采用新型肋片式集热器/蒸发器的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实验样机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其运行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一系列优化方案。该种新型集热器有以下几个优点:安装于建筑阳台护栏处,与建筑结合较好;安装便捷,可靠度高,适合高层建筑;相同外形尺寸条件下,较传统吹胀铝板有着更大的换热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