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重庆基层粮仓的保护再利用模式与设计手法进行研究,在研究梳理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粮食政策与基层粮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重庆基层粮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重庆基层粮仓主要有桁架房式仓、拱顶房式仓与砖圆仓三种类型,并且对三种仓型的结构、功能、空间布局等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结合粮仓改造再利用的实例分析,从“功能的转换”“空间的变化”“外观表皮的演化”三个方面,讨论重庆基层粮仓保护与再利用的改造模式与设
【机 构】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 处】
:
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重庆基层粮仓的保护再利用模式与设计手法进行研究,在研究梳理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粮食政策与基层粮仓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重庆基层粮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重庆基层粮仓主要有桁架房式仓、拱顶房式仓与砖圆仓三种类型,并且对三种仓型的结构、功能、空间布局等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结合粮仓改造再利用的实例分析,从“功能的转换”“空间的变化”“外观表皮的演化”三个方面,讨论重庆基层粮仓保护与再利用的改造模式与设计手法.
其他文献
尹培桐(1935-2012)是活跃于1980-1990年代的我国优秀的建筑理论与历史学者和杰出的翻译家、教育家.其翻译的《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存在·空间·建筑》《建筑心理学》等一系列经典学术文献,是“文革”后最早一批引入中国的外文建筑文献,对我国的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学科的建构以及大建筑学科的融合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给中国古典建筑与传统城镇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视角,至今仍然被广泛的应
现代主义后期,自内而外的建筑设计方法受到诟病,一部分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开始呼吁将环境、历史等建筑以外的因素纳入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将建筑与所在场地作为整体进行考量.罗伯特·文丘里就是这一派人物的重要代表.本文以“语境”概念为着眼点,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历史,并结合文丘里《论建筑构图中的情境》《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等几本重要著述,探讨了文丘里对这一概念提出、延
本文发掘了夏昌世在1958年的三点新史料:2月份和苏联科学技术博士Γ.A.马克西莫夫在广州中山医学院的见面,先后参加了4月份的广东省第一次科学技术会议、8月份的全国建筑气候分区讨论会议,并分别做了学术报告.通过文本比较,本文猜测这两次报告的论文可能是他在《建筑学报》同年10月刊上发表的著名论文《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的两个早期蓝本.本文所涉及研究不但弥补了对夏昌世的建筑降温设计历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构件种类众多,是中国建筑史学习的难点.为更有效地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快速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各个主要构件的名称、位置和形象,了解其建造过程,特此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实验以在线课件方式进行辅助教学.依托同济大学国家级建筑规划景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同济大学教改课题资助下,开发建设《虚拟建筑认知与建造模拟实验系列(中国古建筑Ⅰ)》在线虚拟实验模块上线运行.以宁波保国寺大殿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城市建设基础薄弱,苏联援建使中国城市建设有了学习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借鉴苏联城市规划经验和理论,西安城市规划部门编制了《1953-1972年西安市总体规划》,此规划以生产型工业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基本动力,使西安城市功能、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等方面发生转变,奠定了西安现代城市基础格局.
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建筑学科实践与理论研究全面开启的历史阶段,并作为一个建筑话语生产的试验场,诸多新兴理论和批判范式被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影响着当代中国建筑学的走向.处于对话关系中的话语,充盈着社会情态和意识形态内容,而话语研究作为描述社会一般观念演变的有效方法,是观察和理解社会观念变化的敏感标志.因此,本文旨在通过20世纪80年代建筑话语的历史研究,呈现彼时围绕着“中国性”观念展开的“民族/
本文以近代1595年日本从西方引入“architecture”概念为切入点,以日本建筑学会130年(1886年日本造家学会创立-2018年日本建筑学会)历史发展为背景,总结划分了日本建筑史学会自1937年设立至今历经80年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揭示了现代日本建筑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以及研究的主要途径.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在进行近代化转型的时期,日本建筑学界是如何进行组织改革,并
建筑史学分会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下设的重要学术机构,成立至今已有35周年.通过对建筑史学分会前世今生的考察,以历史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对分会成立以来主持的重要会议及其出版物的整理,采用文献梳理和归纳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初步探讨了建筑史学分会机构的发展轨迹以及学术会议议题呈现出的特点.籍此,为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本文从中国建筑艺术创新发展变化的视角,围绕中国建筑艺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外建筑文化冲突与交融的风雨历程及千载难逢的历史际遇中所呈现的三个阶段——“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策略(1978-1989年)、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1990-1999年)、新千年初的城乡建筑趋势(2000-2018年)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验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价值意义、建筑艺术发展历史反思等方面的情况的具体演变过程予
格里森是著名近代在华实践的欧洲建筑师,不同于其他西方建筑师,他的作品既学习中国北方官式建筑,也展示了南方地区民居建筑特征,可谓中式教会建筑风格的缔造者.1927年格里森受宗座代表刚恒毅的邀请,为制定“本地化”基督教艺术标准来到中国,作为刚恒毅的“御用建筑师”,他在中国展开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活动.本文以海外文献研究与在华实践案例为依据,以跨文化历史研究为视野,进一步认识外来建筑文化移植与转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