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游介形类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是热带海域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全面了解和掌握浮游介形类物种多样性现状,可为深入开展海洋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根据2013年3~4月(春季)、6~7月(夏季)、9~10月(秋季)和11~12月(冬季)南沙群岛海域(106°30~117°30E,4°~1 l°30N)4个季度月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数据,对浮游介形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的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共记录56种,隶属于2科、5亚科、21属.春季出现种类数较少,仅有21种;夏季增至全年最多,达40种;秋季降至38种,冬季持续下降至33种.种类更替率依次为71%、42%和52%.(2)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优势种有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和纳米海萤Cypridina nami等,主要为外海暖水生态类群,同时含有少量近岸暖水类群和广温暖水类群.单一种优势地位较为明显,针刺真浮萤和纳米海萤分别在西南季风期(夏季)和东北季风期(冬季)优势度最高,可作为季风转化期海流变化的指示种.优势种种类组成季节差异较大,优势种数量随季风变化增减,季风转换期数量较少(春季和秋季),至季风稳定期数量增多(夏季和冬季),随着季风的转换,优势种种类组成季节性更替较为显著(平均更替率为95%).(3)浮游介形类Margalef丰富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多样性阈值年均值分别为1.11、1.95、0.69、0.66和1.53.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多样性水平和平面分布季节变化较大.春季,岛礁区南部局部、外海西北部和东北部多样性水平较好,个别地方出现丰富水平;夏季,浮游介形类随印度洋暖流进入南沙群岛海域,海域多样性水平上升至全年最高值,岛礁区上升至较丰富水平,呈现岛礁区向外海多样性水平逐渐递减的趋势;秋季,冷、暖流交替导致环境变化剧烈,水体扰动使得多样性水平下降,岛礁外海东南部和西北部向四周多样性水平逐渐下降;冬季,冷流进入南沙群岛海域,多样性上升至较为丰富水平,岛礁区东北部局部区域、外海东南部和西北部多样性较高,岛礁中部以及西北部局部多样性水平较差.南沙群岛海域明显的季风稳定期和转换期对浮游介形类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季风稳定期多样性水平高于季风转换期.季风稳定期环流结构较为稳定,可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浮游介形类多样性水平较高,季风转换期环境变化较为剧烈,多样性水平降低.南沙群岛海域上层平面环流结构随季风转换,是造成浮游介形类多样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