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变革

来源 :第十一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er720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确实给规划师提供了二次学习的机会,是改良的好方法,但也存在功能局限性。首先,大数据是一个工具,优点是理性,弊端就是作为工具的“不求甚解”,需要实时人工验算。第二个对数据方法的反思是对模式创新的抑制。拿“如何减少小型车的碳排放”案例来说,有四种方法。第一种是提高燃油效果;第二种是新能源;第三种是数据化的非传统方法,为解决出租车空载和居民打车难问题而出现的滴滴打车;第四种是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从根源上降低车的使用度。另外对小汽车技术改进还能带来反弹效应。
其他文献
论坛探讨的是规划信息化实务,为何会选择"规划的逻辑与逻辑化的规划"这样一个主题与大家交流,因为实务要做好,必须要有一些更深入的"理论原型"的思考.规划设计行业是一个有主观创造力的行业,但有的时候并非仅仅有创意就可以,创意背后还需要有相应的逻辑,方能使工作更具有可信度、权威性,以及科学化.
战略规划将从过去的侧重宏观结构研究转向微观视角下的模式研究,规划师未来的工作方式将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需要形成“开放网络”的工作组织方式,二是需要建立“人机交互”的动态工作平台。树立中国城市的文化自信,向中国传统人居文明学习,从过去30年的“西学东渐”到未来30年的“东学西渐”。
刘淼先生主要分三个方面做了介绍,第一是研究的的背景,第二是时空治理初步设想,第三是具体案例的探索.上海总体规划提出,规模负增长,城市发展进入新的状态.城乡规划基础信息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社会发展数据,一类是空间地理数据.社会大数据按照特性主要分为三大类型:统计信息数据、动态运行数据、点评互动数据.时空治理,在地理学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涉及到人、地、时间,重要的核心点是行为目的。对于一个城市主要的功
朱小川博士以经济学角度从城市群治理的基础认知、本源辨析、原理探究、大数据与城市群治理的融合途径四个方面,分享了城市群治理与大数据融合思路.首先,朱博士介绍了城市群治理所处层次、时代背景及其识别与划分差异.中国城市群化是压缩型的城市群化,时间短,速度快,还处在继续发展并逐步成熟的阶段.学界进行城市群识别和划分时,过度侧重主观性较高的绩效标准,导致其数量、范围、级别存在争议.因此,朱博士舍弃用绩效来划
为未来城市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物质空间环境,是值得规划师们共同思考的话题.肖扬博士从评估上海绿地空间经济价值、服务支付意愿下的公平评价两个方面为介绍了他的研究,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影响.
刘浏先生分享了三个平台的实践工作,他们都是关于人工智能与城市设计的研究.第一个平台是全球城市意象的地图平台.基于带有地理信息坐标的城市影像数据,折射出每个个体对城市空间的感受与认知.第二个是全国街道感知评估平台。城市感知技术用于对街道的安全感、整洁度、压抑感等多个维度进行的综合评估。第三个平台是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平台。这个设计非常简洁,就是一支笔一张纸。从背景分析、灵感、初稿到评估、修改和定稿。好的
近年来,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世界10%,而机动车拥有量只有世界数量2%,虽然交通事故频率有逐年下降趋势,但死亡人数仍然超过10万人.因此道路交通安全已然成为了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大众社会问题.贾鹏飞博士基于此从研究数据、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未来展望四个方面为介绍了他基于大数据的交通事故成因分析研究.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出现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运行效率低下、社会空间割裂等多方面的问题.北京极海纵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杰博士在梳理了规划过程中常见大数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著名零售企业选址案例详细介绍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城市的风貌中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已经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传统的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迫切的现实需求,规划控制体系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地理学理论以空间结构的测度为主,与应用之间存在差距;经济学理论比较宏观,但指导具体实践能力偏弱.因此在新的阶段需要有一些新的方法,能够更精准、精确地来管控城市的空间形态.
对北京案例的空间区位分析,有以下规律:盈利型的非均质聚集,其中大规模的更加非均质,小规模的偏均质,聚集等级层次多;公共型偏均质离散,其中偏盈利型的非均质聚集,小规模聚集等级层次多。盈利型与公共型的交织有助于功能混合。越小型的盈利型设施,越靠近(全局或局部)空间区位较好的场所;而大部分公共型的设施(除了公共服务设施)稍微远离空间区位较好的地段。全局形态对一般商业分布模式影响大,而局部形态对小商业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