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粘虫迁飞的研究与防控

来源 :中国昆虫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jzobjz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粘虫是我国农业生产上重大迁飞害虫,暴发时对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1958年中央政治局将粘虫列为当时要消灭的10大害虫中第二位。近年来,粘虫一直是我国重大病虫害监测对象。我国对粘虫迁飞与防控的研究可概括为4个阶段:一是粘虫迁飞规律与测报技术原创研究。首创了粘虫“标记-释放-回收”技术,获得了其远距离迁飞的直接证据,共标放粘虫650多万头,回收到52头,基本摸清了全国范围内迁飞规律;提出了粘虫在我国东半部越冬北界为1月份0℃等温线;创建了粘虫“异地测报”技术,极大提高了粘虫防控水平。二是粘虫迁飞行为机制及单项防控技术研究。温度、密度、营养和光周期等均可诱导粘虫迁飞行为发生,且可调控其迁飞距离、高度、速度和方向;具有发达、善于飞行的飞行肌结构,利用转化效能高的酯类作主要飞行能源,符合“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综合症”特征;JH不仅可影响飞行与生殖能力调控其起飞与降落时期,还可调控迁飞型向居留型转换;迁飞能力具有亲代加性遗传效应;研发出粘虫雷达、灯光、糖醋酒和性诱剂等监测技术以及生态调控、生物和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三是粘虫迁飞致灾机制与防控技术集成研究。粘虫迁飞不仅不会以生殖力下降为代价,而且还会促进种群同步生殖,加剧后代集中危害;迁飞型不仅可通过远距离迁飞逃避天敌和病原物攻击,且形成了比居留型更强的防御能力,有利于种群生存和危害;粘虫进化出在极端环境下迁飞行为“二次调控”的弹性策略,由迁飞型转化为居留型在本地快速产卵危害;集成了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粘虫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体系。四是粘虫迁飞分子机制与行为控制技术研究。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明确了粘虫全基因组大小为680Mb,成功注释了16000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分别调控粘虫激素分泌、能源代谢、生物钟、飞行定向、化学感受及天然免疫等生理行为。通过对关键基因表达模式与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不仅能揭示粘虫迁飞调控的分子机理,而且还能为发展基因技术抑制迁飞行为从而达到行为控制的目的。
其他文献
会议
  精子发生是包括精原细胞有丝分裂,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及精子变形的复杂生物学过程。该过程受到复杂的基因和蛋白水平调控,形成的成熟精子无转录活性,主要受到蛋白质水平的调控
  Processing of pre-mRNA into mRNA is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mechanism in eukaryotes that is mediated by the spliceosome,a huge and dynamic ribonucleoprotein
会议
会议
  昆虫学的许多研究方向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如:分类学、生态学、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同时,昆虫分子生物学、分子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等新兴研究在近几十年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的]榕小蜂(Agaonidae)为榕树(Ficus)传粉,榕树提供榕小蜂繁衍后代场所,两者互惠共生,已协同进化了7500万年,是动植物间经典的互惠系统.虽然两者协同进化的机制备受关注,但
  昆虫的卵巢分为无滋养型和有滋养型,其中有滋养型又分为端滋式和多滋式两种不同的发育模式。双翅目昆虫果蝇的卵巢属于典型的多滋式发育,在卵巢原卵区有两类重要的细胞:生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