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合理的Nb、V、Ti等微合金成分设计,结合高质量钢坯的冶炼、控轧控冷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制度,在鞍钢5500 产线成功开发符合ABS、CCS、DNV等九国船级社认证规范要求的80mm 厚度的EH36-Z35海洋平台用正火钢板.该钢板从表面至心部组织均匀,晶粒度达到9.0级,具有良好的抗层状撕裂性、低冷裂纹敏感性以及良好的焊接性能和低温韧性.
【机 构】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鲅鱼圈钢铁分公司,营口 115007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鞍山 1140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合理的Nb、V、Ti等微合金成分设计,结合高质量钢坯的冶炼、控轧控冷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制度,在鞍钢5500 产线成功开发符合ABS、CCS、DNV等九国船级社认证规范要求的80mm 厚度的EH36-Z35海洋平台用正火钢板.该钢板从表面至心部组织均匀,晶粒度达到9.0级,具有良好的抗层状撕裂性、低冷裂纹敏感性以及良好的焊接性能和低温韧性.
其他文献
TRIP钢为解决强度和塑性的矛盾提供了方向,已成为汽车用钢板的研究热点.但碳当量和冷裂敏感系数理论计算表明TRIP钢存在较大的焊缝区硬化和产生冷裂纹的风险,生产实践也体现了焊缝轧制断带制约了TRIP钢在酸轧机组的生产.通过对各种焊接参数组合进行激光焊接,对焊缝区域进行微观硬度测试、拉伸试验、杯突测试和组织分析,及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和酸轧机组生产实践,最终验证了预热功率0%+后热功率42%的参数组合焊
本文通过对轧辊磨损模型的分析,跟踪轧辊的使用过程,收集轧辊上轧机及下轧机轧辊充分冷却后的轧辊形状曲线数据,离线提取轧辊实际磨损曲线,并与轧辊磨损模型计算的轧辊磨损量进行对比分析,使用离线方法对轧辊磨损模型参数进行回归分析,不断优化轧辊磨损模型参数,使磨损模型计算的轧辊磨损量与实际发生的轧辊磨损量一致,提高轧辊模型的预报精度.
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对试制的低碳贝氏体钢冲击断口附近组织进行侵蚀,分辨出M/A岛及碳化物分布,并进行带状组织评级、常规金相组织观察,分析了其低温冲击功波动的原因.结果表明,轧后冷却不均匀导致钢板心部和边缘处冷速相差较大,沿钢板宽度方向组织分布不均匀,使其冲击功出现波动.其中,尺寸较大的M/A岛是影响该低碳贝氏体钢的冲击韧性的主要原因.
本文通过ansys模拟软件,研究分析翻转式水箱拉丝机拉拔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对钢丝质量的影响.以第一道次的拉拔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定径区长度、模锥角以及不同道次面缩率下,拉拔过程中钢丝的拉拔力、轴向应力和Mises等效应力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定径区长度一定时,钢丝拉拔力随模锥角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定径区长度为0.24mm、模锥角为8°工艺参数下,存在最小拉拔力,其值为168.32N
水口结瘤和液面不稳是目前制约邢钢铝脱氧钢生产顺行的主要问题,对后续产品质量均有很大影响,邢钢在小方坯生产铝脱氧钢种时,时有发生水口结瘤严重和液面波动情况,结瘤以水口下端口居多,液面波动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本文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和理论研究,找出减轻水口结瘤症状的方向.
本文重点就生产过程由脱氧不良造成的铸坯气泡,对某钢厂1215易切削钢各工序自由氧含量控制情况进行了分析, 找出了造成该钢厂易切削钢铸坯气泡的主要因素,出钢氧含量控制不稳、转炉出钢下渣直接影响到铸坯修磨情况.修磨率高的浇次平均上机氧含量为38.9ppm,中间包平均氧含量比修磨率低的浇次高3.4ppm.
根据某钢厂生产小方坯偏离角凹陷的现状,其主要分布在铸坯内弧,距角部15~20mm处,表现为连续的纵向凹陷,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确认钢水成分设计、结晶器一冷传热、工艺过程控制不稳定为产生偏离角凹陷的原因,通过制定针对性措施,使得偏离角凹陷消除.
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加,马氏体不锈钢强度、硬度有所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因其耐磨性能良好,被广泛地用于餐具、轴类等制造行业.本文从优化结晶器保护渣理化指标和降低结晶器冷却水流量等方面入手,做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不仅有效改善了邢钢2Cr13 钢种表面质量,而且使得2Cr13 钢种连续浇铸炉数达到了7 炉,为公司钢种的开发和企业创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等手段,分析了不同磷含量双辊连铸薄带中的铁素体.实验结果表明,与同样磷含量的铸锭相比,铸带中的铁素体体积比明显大;对于同一个铸带,表层内铁素体体积比小于中心区域,且磷含量越低,表层内铁素体体积比越小;随着磷含量的升高,铸带中的铁素体逐渐由针状向表面圆滑的块状转变.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快速冷却有利于钢中铁素体的稳定;表面圆滑的块状铁素体是由钢液中直接析出的而针状铁素体是由固态奥氏体中析
借助有限元方法模拟、分析了鞍钢大型厂BD2 轧机轧辊磨损情况.借助对轧件的变形过程、轧件与轧辊接触状态的模拟分析,获得轧辊不同道次的磨损状态.通过数学模型计算获得了轧辊磨损量、吨钢磨损量和轧辊最大车削量.从轧制过程入手,通过对孔型进行优化,在不影响轧制变形过程的前提下,均匀分布轧辊磨损以及轧辊车削量,达到提高轧辊使用寿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