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一次持续重霾污染天气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fa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美国NOAA的GDAS数据,对浙中地区一次持续重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污染物来源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本次浙中地区持续6天重霾污染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西北平直气流,低层暖脊,地面均压场中,稳定少变的环流形势,是大范围持续污染天气的重要环流背景;边界层高度越低,水汽及污染物累积越强,气溶胶吸湿增长,导致能见度降低,污染加重,但是PM2.5质量浓度变化相对边界层高度变化存在滞后:持续重霾污染过程中,相对湿度基本上都在80%以下,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最有利浙中地区霾发展维持;近地面层弱的负散度、正涡度和垂直上升运动以及低层的正散度、负涡度和下沉运动是雾霾天气形成、发展的动力因子:在无降水产生湿清除的情况下,高空动量下传打破逆温结构和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冲破逆温层是雾霾减弱消散的两种主要机制;不利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地形是造成此次区域性严重持续空气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浙中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分为3类:海上来源、北方污染物的输送、本地的局地污染物来源.本地的局地污染物受金衢盆地内山谷风环流作用,在边界层内充分湍流混合和堆积积累,利于形成高浓度污染.
其他文献
会议
本文根据海底4C地震数据的特点,结合ERTM的成像原理,通过模型实验分析海底4C地震数据ERTM 中虚假成像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消除虚假成像的策略.通过2D均匀弹性各向同性模型实验,震源为fm=40Hz的Ricker子波,采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模拟地震波场的传播,空间差分网格为dx=dz=5m,时间采样间隔t=1ms,采用PML边界条件来处理边界。通过模型实验分析出了反传波场中非物理波场的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根据Aura卫星微波临边探测(MLS)2.2、3.3版水汽和臭氧廓线,本文采用线性内插方法,将夏季在青藏高原(西藏的那曲和拉萨)及其周边地区(云南腾冲)通过冷冻霜点仪(CFH)和电化学反应池型(ECC)探空仪分别测得的水汽和臭氧数据插值到与卫星产品规定的气压高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检验MLS水汽和臭氧廓线产品.结果表明:MLS2.2、3.3版水汽相对误差在100hPa的对流层顶附近分别为(9.8±46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微波矢量辐射传输模式,该模式包括大气吸收模块、粒子吸收和散射模块、地表发射率模块和矢量微波辐射传输模块,可模拟任意频率的大气光学厚度、云水和云冰的吸收和散射、地表发射率和任意频率的向上和向下辐射值及亮温.该模式在晴空情况下与单次散射模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微波矢量辐射传输模式可用于模拟已有的微波传感器的观测结果,也可用于新的微波传感器的通道选择.
本文将WDM6(WRF Double-Moment 6-Class)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引入到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_Meso)模式中,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特大暴雨进行模拟,将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2012年7月4日华北地区的中、小雨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将WDM6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