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以情为:情感之于可持续建筑的特质解读

来源 :第八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p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建筑已是广被人知之事物,它面向和处理的是一个复杂世界,其情感向度的特质凸显正悄然衍生.本文从实践案例经验入手,从形之美感、物之寄情、意之怡愉、境之体认四个方面做了可持续建筑的情感属性探析,并梳理了情感特质的层次渐进关系.情感性在建筑可持续的多样性中可以具有体验的随时性.在可持续架构下生态与人情的统合形态的某种可能性恰可成为可持续建筑普及深化发展的另一起点.
其他文献
从目前中国山地乡村景观建设来看,基于自发理性情况下的自私性对非建设用地的开发、居住建筑外立面的无规划和对绿地价值的忽视,导致山地乡村的山水村落格局和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原有山地乡村的形态发生彻底的改变,形诸于平地地区的普通乡村,特别是经济较为宽裕的地区,此种情况更甚.本文着手于此类乡村形态及景观问题,在提出传承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理念下,以保护山水资源和维护山水乡村地方特色为目标,以规划设计方法来修
本文对北京白塔寺地区的社区更新改造活动进行了调研和研究.在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居民互动的基础上,梳理出针对白塔寺地区的营造策略始末,以批判的角度分析其利弊,探讨白塔寺地区更新的有效途径.
聚落肌理是聚落形态的表达方式.本文对伊宁市“自然线性”与“网状几何”聚落肌理现状以“恒定与转化”和“拼贴与融合”的二元属性方式进行诠释,并以不同区域的外部支援和内生动力为前提,分别通过街巷肌理的类型延续与几何控制两种基本的聚落肌理,探讨其关联性需求,证实区域肌理区间的协同与演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伊宁市传统城市有机生长的聚落肌理与发展规律.
以壁炉为对象,以小见大,壁炉作为室内空间中传统的生活和取暖设施,在20世纪建筑和室内空间的一系列变革后并没有消失,反而在新时代成为一种品位象征和情感寄托,甚至在根本不需要采暖的地区也有壁炉的身影,它与其他取暖设备不同,是一种“看得见的温暖”.近些年,壁炉这一西方器物在国内发展迅速,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民众也接受和喜爱.相信将来壁炉在中国的普遍应用能带给国人全新的居家生活方式.
家具与人的生活行为关系密切,因此,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家具形态的改变.纵观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坐姿的变化对家具以及整个陈设秩序而言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古代家具陈设的发展依据人的坐姿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席坐时期与垂足坐时期.而席坐时期大致又分为:先秦时期席地跪坐、秦汉时期于矮足家具上的跪坐以及隋唐时期于高足家具上的席坐三个阶段.尽管隋唐时期,席坐的坐姿已经十分自由,但垂足而
“托物言志,抒发情怀”是中国文人阶层艺术成就的精华,由于其历史地位的特殊性,这种以文人情怀为代表的艺术思维,已经不局限在以中国画、书法为代表的中国美术史的范畴内,向造物领域有所延展,并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美学共性.明式家具中的方圆形态就是此类人文意识映射的一种表现.
新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和商业繁华的地方,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多国在此荟萃,相互探讨,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桥梁.在新时代背景下不同的艺术文化在此相互交融、摩擦,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新疆色彩的民间艺术.雕饰作为新疆装饰文化的独特元素,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对新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雕饰将民间艺术特色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着具有连贯性与延续性的装饰意境
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有利于解决乡村饮用水污染情况、水质下降以及对人的正常生活造成的影响;有利于发动人民群众保护水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乡村居住环境的正常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共同进步,同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用水的安全性.
针对岭南地域的物候和人文因素,在选定的地块中进行住宅空间的低碳设计创新与实践,提出因地制宜,用被动式为主、主动式为辅的策略进行设计实践,处理好“环境—人—建筑”之间的关系.
生态时代下的建筑人本观有了变革性的新含义,以人为本必须遵循环境保护的前提.以“持续生存”、“诗意栖居”为人本宗旨,以“自然”、“和谐”为人本精神内核,很好的厘清并调和了生态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关系.重归自然、与自然协同发展是生态建筑以人为本的途径,生态建筑是人们精神的最佳寄所,使人享受于栖居自然,进入物我同境的诗化本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