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福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生态化的途径解决现实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因此,基于福州的自然地理特征,借助城运会的契机,本文从城市空间布局、低碳交通、绿地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减排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以风道建设、低冲击开发和林荫道建设为突破口对海峡奥体片区生态化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实施策略.
【机 构】
:
福州市城乡规划局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福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生态化的途径解决现实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因此,基于福州的自然地理特征,借助城运会的契机,本文从城市空间布局、低碳交通、绿地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减排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以风道建设、低冲击开发和林荫道建设为突破口对海峡奥体片区生态化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实施策略.
其他文献
分析了冀东油田在φ139.7mm套管内开窗侧钻小井眼定向井固井技术的难点,并针对性地开展解决固井难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一套可改善水泥环在井下受力状况,从而提高侧钻定向井油井寿命的固井技术:套管壁厚选用7.8mm、扩孔井径控制在140~145mm、应用液压式扶正器、选用弹性模量低、泊松比值大的增塑防窜水泥浆体系固井.通过4口井的固井现场应用,取得固井一次成功率、固井质量合格率100%的效果,为这类侧钻
筛管顶部尾管注水泥固井结合了筛管完井和尾管完井的优点,但是工艺存在一些缺点和风险,特别是常规筛管顶部固井工艺需要钻除或打捞管内附件后方可投产,影响了技术应用效果.本文采用内、外管复合管串结构,通过管串上的皮碗封隔器、滑套式分级箍组合应用,实现了压力分段控制,解决和避免了常规工艺的风险和缺点,实现了固井后内部结构免钻、免捞,并且具有可建立裸眼循环通道、施工风险低等优点,工艺不需使用胶塞,可用于复合尺
神木区块天然气探井要求采用一次上返固井工艺,实现全井段封固,针对该区块气层段跨度大、刘家沟组承压能力低等特点,选用轻珠水泥、降失水水泥、发气水泥三凝水泥浆体系,密度分别为1.35g/cm3、1.75g/cm3、1.90g/cm3,能够压稳气层固时不压漏地层.气层段采用发气水泥浆封固,效果优于膨胀水泥浆.通过对水泥浆流变性和井径数据计算,确定紊流顶替临界排量为1.57m3/min,同时在水泥浆返至2
针对页岩气水平井固井遇到的高温高压,长封固段大温差,油基钻井液难驱替,套管下入困难,安全密度窗口窄甚至喷漏同层,后期压裂对水泥环力学性能要求高等技术难点,从固井工艺技术,工具附件、水泥浆和前置液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研究了扶正器选型,固井过程中控压,优选高温高密度大温差弹塑性水泥浆体系和驱油前置液体系等技术措施.四川页岩气水平井XX井的固井施工结果表明,该套固井技术措施和高温大温差弹塑性水泥浆体
页岩气水平井对固井质量要求很高,针对油基钻井液密度高、黏度大、顶替困难,优选出QY高密度驱油前置液体系及弹塑性水泥浆体系;针对井眼不规则、套管不易下入,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制订了合理的扶正器安放措施;针对水平段顶替效率不高,采用旋流顶替技术.通过川西南3口页岩气水平井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水平段固井质量均达到优质.
南堡3-81井位于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南堡3号构造南堡3-81断背斜高部位,该井在四开钻井过程中发生溢流、井漏等复杂情况,且井斜深5939m,井底静止温度达202℃,下完尾管后环空间隙小,环空液柱流动阻力大.为了保证固井质量,针对该井固井难点,优选了性能优良的恒低密度抗高温水泥浆体系和相匹配的冲洗隔离液,通过完善固井配套技术措施,最终实现了安全固井施工,固井质量优质,为冀东油田深井固井提供了技术支撑.
山地城市具有生态条件脆弱敏感、山地灾害易发频繁等特征,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山地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中国城镇化战略不容忽视、不能轻视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立足于当前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万州区城镇化水平现状,通过分析万州区目前城镇化发展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生态涵养发展为目标导向,试图探索提出一些城镇化进程发展策略,以引领的万州生态可持续发展.
山地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受特有地形地貌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影响,与平原、微丘城市有较大的差别.本文首先从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城市尺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西南山地中小城市的特征,然后从路网结构和路网布局两个方面,研究了山地城市路网级配的特点,以及城市道路骨架路网呈现"自由式"、城市空间呈现"组团式"、组团内部路网主要呈现"方格网式"的布局模式.以石棉县为例,从出行次数、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时耗、时间
针对西南山地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导致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扩大,与地质灾害多发且严重导致的城市可适宜建设用地相对较少的双重矛盾.通过对地质灾害用地治理后能利用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地质灾害治理与综合利用可以有条件地结合进行,并以重庆市地质灾害治理与综合利用案例为基础,初步总结归纳出地质灾害治理与综合利用的四种模式:即地质灾害治理与土地综合利用模式、地质灾害治理与景观设计综合利用模式、地质灾害治理与道路建
本文基于城乡统筹和生态涵养发展,从土地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三个方面,分别对分水镇城镇和乡村土地利用系统建立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协调度模型和城乡协调系数模型,结合协调发展类型分类体系和评判标准,分别对2006~2013年分水镇城镇和乡村土地利用协调性进行评价,表明2006~2013年分水镇城镇和乡村发展指数在逐年增大,土地利用协调性在进一步加强.本文对分水镇土地利用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