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骨肉瘤的证型与方药分析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93792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1979年1月-2013年7月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治疗骨肉瘤文献的中医证型、方剂、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其中医证型和方药特点,以探讨骨肉瘤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频数分析法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方剂和药物进行标准化整理、统计其出现的频数和类别,分析证候要素和药物归经.结果:骨肉瘤证型26个,其中血瘀、痰瘀互结、肾阳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为常见证型,占48.2%;证候要素分析表明血瘀、阳虚、痰阻是常见病机,病位主要涉及肾、肝、脾三脏.共得方剂115首,其中成方65首,自拟方50首,以清热剂、补益剂和理血剂最为常用.治疗骨肉瘤用药239味,按功能归为42类,进一步合并为19大类,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药物使用频次占62.3%,补虚药为第一位,主要是补气、补血和补阳药,活血化瘀药次之,其他清热药也较常用,补血药当归使用频次位于所有用药之首.结论:中医诊治骨肉瘤证型特点和方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丹参酮阻断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大鼠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过度激活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表达的干预效应.方法:建立CHF大鼠模型,第4周行超声心动图,将30只成模大鼠随机分6组:模型组(model group)、黄
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极为复杂的,不仅有注射剂本身缺陷的客观因素,也有临床使用不规范等人为的主观因素。本文介绍了药品来源和处方组成等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探讨加强原料控制和完善处方组成等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对策。
中药注射剂在中国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及应用历程,近些年来不良反应的报道层出不穷.筛查中药注射剂的(类)致敏成分群的研究为世人关注,已成为国际性难题.本文先根据其产生免疫毒性的机理,针对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原筛查技术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采用免疫底、盖芯片、免疫指纹图谱相及类致敏原网络靶点分析相结合的免疫综合筛查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原,旨在为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临床使用构筑安全性评价屏障.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组方梓葛冻干粉针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采用Krebs液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用梓葛冻干粉针剂干预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测定细胞外乳酸脱氢酶(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以及相关材料的收集,对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程、临床运用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目前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首要问题一安全性提出了对策,进而展望发展前景,使中药注射剂快速、安全、稳定地向前发展,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乳剂抗肿瘤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除一般中药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外,乳剂抗肿瘤中药注射液如应用不当,其脂类溶剂成分尚会引起相关的特殊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临床应用时可尽量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以避免局部刺激残生的不良反应;另外,在应用前及应用过程中,需对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进行监测,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应用,密切观察,以避免或减轻脂类成分对患者代谢的影响。
本文从质量可控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两方面阐述参麦注射液再评价研究进展,为中药注射液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内异消大鼠血浆中川芎嗪、阿魏酸和延胡索乙素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条件如下:Agilent SB-C18 ODS (4.6×250 mm;5μm),以甲醇:0.3%冰醋酸(42:58)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λ=280 nm.结果:川芎嗪、阿魏酸和延胡索乙素分别在0.0351~16.8750、0.0322~16.4800和
目的:探讨复方竹叶石膏颗粒对放射性食管炎大鼠食管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10只(不接受照射),单纯照射组10只,复方竹叶石膏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连续7天分别予10 mL/kg生理盐水及低、中、高剂量(1.15、2.3、4.6 g/kg)的复方竹叶石膏颗粒溶液灌胃,1次/日.后采用60Co射线以490.25cGy/min剂量率一次性局部照射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对肝星状细胞(HSC-T6)凋亡和miR-16/Bc1-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3.60g/L)、中剂量组(1.80g/L)和低剂量组(0.9g/L),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SYBR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