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H(4,4-bpy)][KMoO],X-ray单晶结构解析表明:该化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78029(8)nm,b=0.98715(8)nm,c=1.32438(6)nm,α=99.383(3),β=102.0600(19),γ=108.090(2),β-[MoO]单元通过部分端氧原子与K原子相连成层状,4,4-联吡啶中质子化的N原子与非质子的N原子通
【机 构】
:
福州大学化学系(福建福州) 福州大学化学系(福建福州);福州大学结构化学国家重心实验室(福建福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H(4,4-bpy)]<,2>[K<,2>Mo<,8>O<,26>],X-ray单晶结构解析表明:该化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78029(8)nm,b=0.98715(8)nm,c=1.32438(6)nm,α=99.383(3),β=102.0600(19),γ=108.090(2),β-[Mo<,8>O<,26>]单元通过部分端氧原子与K原子相连成层状,4,4-联吡啶中质子化的N原子与非质子的N原子通过氢键联成链状,链与链之间通过π-π堆垛成层状结构.
其他文献
本文应用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一种激励相容的可中断负荷管理合同模型,可引导用户自愿披露真实缺电成本信息,并实现电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该模型能考虑用户的最大可中断负荷限制,并能适用于负荷中断分配的不同优化目标,如电力公司利润最大或用户缺电成本最小等.采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的算例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采用La(CHCOOH)、NHF为基本合成原料,通过单因素的实验方法考察了反应物的浓度、搅拌强度、滴加速度和溶液的PH对形成稳定LaF溶胶的影响.其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为:La(CHCOOH)浓度为0.005mol·L(NHF浓度为相应的La(CHCOOH)浓度3倍),高速搅拌强度、滴加速率为60滴/min,NHF溶液的pH值为6.此溶胶经过微波加热离心分离得到LaF凝胶,凝胶经过微波加热烘干研磨,
采用大功率CO激光辐照制备高介电常数TaO陶瓷,讨论了激光制备工艺参数如激光光束模式、功率密度、扫描速率、辐照时间、辐照方式等对制备材料介电性能和组织形貌的影响,分析了其作用机理.
在超声波作用下,以四氯化钛为前驱体于较低温度下直接制备出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所得二氧化钛晶粒为长柱状,大小约为3/12nm(W/L),并且晶粒取向连生,聚集形成枝蔓晶,该聚集体为羽状,利用XRD、TEM、TG-DTA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最后对在超声作用下二氧化钛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根据熔体生长系统中相变驱动力的基础理论,针对AgGaS过冷度较大的特点,采用自发成核后升温熔料、下降安瓿后上提熔料以及加类籽晶等工艺研究了AgGaS晶体生长过程中因过冷度大而难于生长较大尺寸单晶体的问题,生长出了外形完整、无裂纹的尺寸达φ15mm×20mm的较高质量AgGaS单晶体.
以Cu(NO)·3HO与NaCO·10HO为原料沉淀法制得纳米CuO前驱体——碱式碳酸铜,在不同温度(200℃、300℃、400℃、500℃、600℃)下分别焙烧2h得到CuO粉末后,直接倒入室温下的正丁醇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组成不同的各种产物.经XRD、TEM、SEM研究表明,产物的组成随上述热处理温度的改变而变化,500℃时可得到纯的纳米铜粉,600℃时可得到CuO-Cu核-壳型纳
以KMnO、LiOH环己酮为原料在120℃,10h用水热法直接合成了LiMnO纳米晶.通过XRD,FTIR,TEM测试表明产物为纯相尖晶石LiMnO纳米颗粒.电化学性能初步测试表明所得LiMnO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根据AgGaS晶体的生长习性,分析了AgGaS晶体生长对生长炉温场的要求,设计了三温区的生长炉,并对其温场进行了测试实验.在测试结果中选择较好的温场进行AgGaS晶体生长,得到了外形较完整、品质较高的晶体.
钼蓝青铜AMoO(A为K,Rb或Tl)是一类典型的低维材料,由于它们具有与电荷密度波(CDW)、自旋密度波(SDW)及超导相联系的奇异性质,因而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对蓝青铜的研究主要在单晶上开展,本文则采用热等静压方法成功制备出了钾蓝青铜多晶材料,对于蓝青铜薄膜应用中对靶材的制备有实际意义.电阻温度关系曲线的测量显示,钾蓝青铜KMoO在180K附近发生导体到半导体的Peierls相变.
以电解钴、硝酸和尿素为原料,在超声波辐照下,采用均相沉淀-烧段工艺合成了纳米CoO,并对沉淀条件、煅烧温度以及前驱体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超声波作用可以明显降低前驱体及CoO的粒径;所得产物粒子近似为球形,平均粒径为20nm左右.本文首次报道了在常压沸点温度(102±1)℃下通过均相沉淀法获得的前驱体的XRD图谱,并根据TG-DTG、XRD、FTIR以及化学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组成为CoO·2C